憑借兩篇高質量推文,2021年1月7日,她免試進入橫州市融媒體中心(以下簡稱中心)開始見習工作。2021年7月正式畢業後,她選擇留在中心工作。2022年4月,她擔任中心終端平台部主任。
她,就是我院2017級新聞專業畢業生劉婉茜。
職業敏感催化工作成效
“2020年11月的時候,學院有一個跟橫縣融媒體中心的部校共建項目,我剛巧是橫縣本地人,就跑去報名了。”7月27日上午,在中心會議室,當談起與中心的“初遇故事”時,劉婉茜的臉上漾起笑容。
11月,恰逢第二屆世界茉莉花大會和2020年中國茉莉花文化節将在橫縣舉辦,前來中心實習的西大學子很快被中心安排到各鄉鎮采風。正是在這段時間,劉婉茜撰寫的《茉莉的一生:璀璨綻放與優雅老去》《冬日靜好,不如喝茶去》兩篇推文脫穎而出。中心副主任卓楚雄評價其推文“謀篇布局上‘老’,非常清楚自己要呈現和表達的東西,行文立意上‘雅’,所營造的意境非常符合茉莉花的淡雅氣質。”
“融媒體中心的工作風格很靈活,一些視頻的拍剪包括文案的寫作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改變了我之前對新聞制作的一些理解。”劉婉茜說。
在專業學習和鍛煉中,劉婉茜非常重視職業敏感的培養和感悟。談及在基層融媒體中心工作的感受,劉婉茜認為,在校期間學會的采寫編評和拍攝剪輯等技能隻是一個起點,相對而言,中心更加注重記者在思想上的先進性和學習能力上的可塑性,中心的培養方向也以這兩點為主。

劉婉茜工作照
劉婉茜認為,融媒體中心的工作以“上傳下達”為主——将上級媒體、政府的信息轉達基層,聯系并服務群衆;擴大本地内容在互聯網中的影響力,使其産生經濟和文化效益;前者需要編輯具備較強的政治素養和思想覺悟,後者則需要在崗人員具備較為開放性的學習思維和自我提升能力。
通過在工作崗位上不斷強化自己的黨性修養,經單位支部讨論通過,劉婉茜于2021年11月11日,正式成為一名共産黨員。融媒體中心要求各級編輯經常閱讀國内主流媒體的報道、推文,對标優質作品,反複思考自身稿件的改進方向,劉婉茜對這一做法十分認同,認為自己從中受益匪淺。
從生活“社恐”到工作“社牛”的轉變
在正式工作前,劉婉茜自認是一個“社恐”。“社恐也有好處,剛開始工作,領導都誇我特别有禮貌,跟同事的交流合作也很順利,其實是因為我心裡緊張,說話都不敢大聲。”說着說着,劉婉茜笑了起來。
如今的劉婉茜在私下交談中表現得仍然像個小社恐——聲音秀氣,跟人說話還容易臉紅,但在貫穿生活早中晚的工作上,劉婉茜已經是一名成熟的“社牛”——需要采訪的人物絕不漏過,需要溝通的問題絕不繞過,需要完成的任務絕不推辭。
“社牛不是放任自己的表現欲,而是把該做的事情每一步都不打折、不錯位地落實,其他時候懂得把舞台留給别人,孔子所說的随心所欲不逾矩就是這個道理。

劉婉茜生活照
社恐和社牛之間的搖擺是不少新傳學子在實習和生活中的普遍苦惱,而劉婉茜的領悟為這類學子克服此類問題提供了一則法寶。
一專多能、不斷“充電”很重要
“一專多能是最好的,但注意在校培養的思考新聞的方式不要落下。”劉婉茜說:“不管是之前在南甯晚報實習還是現在在橫州融媒體中心工作,我感覺到二者的程序都是共通的,隻是各自加載的模塊有所不同,所以來到中心後我對工作适應得比較快。”
據劉婉茜介紹,高校學子進入橫州市融媒體中心工作後,一般很快就會被培養為中心的宣傳骨幹。這一方面是因為高校學子的新媒體思維較為開放,對于新媒體工作的理解程度較高;另一方面是因為中心的領導希望青年學子的加入能夠為中心引入新思潮,制作更多受到年輕人喜歡、更具網感的新媒體産品。
專業的技能和開放的思想既是高校新傳學子在基層媒體工作中的優勢,也是需要新傳學子注意維持的根本。擔任新媒體編輯工作一年多,劉婉茜感到自己也到了需要“充電”的時候。下半年,她有意願參加中心領導提出的“輪崗”,體驗一線記者的工作,在加強自己采編拍方面技能的同時,也讓自己的大腦“放放風”,為未來的發展積蓄能量。
文字/朱磊 顔希婧 韓麗 陳君瑤
圖片/來源于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