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學院新聞 - 正文

非遺助力鄉村振興 苗鄉繪制美好畫卷 | 我院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走進融水夢嗚苗寨

2022/07/19 22:30    閱讀:

吹蘆笙、織苗錦、制作苗族銀飾……78日至10日,我院赴融水文化傳播賦能鄉村振興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走進融水夢嗚苗寨,體驗非遺制作工藝,探尋非遺文化的發展曆程及傳承情況,深入了解夢嗚苗寨通過産業拉動扶貧的舉措和經驗。

圖片

團隊合影


據了解,夢嗚苗寨是自治區易地移民搬遷扶貧試點,寨子内部各類設施建設完善,保留了鼓樓、鬥馬場等傳統苗寨建築,并搭建舞台、蘆笙坪等場地進行實景演出。其以民族風情展示和民俗休閑體驗為特色,把苗族村寨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轉化為促進傳承發展、增加群衆收入的旅遊新路徑。苗寨内常住36戶,提供就業崗位達600個,使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融合。


蘆笙聽苗鄉:蘆音妙絕生生不歇

上午9點半,夢嗚苗寨的表演隊正在帶領遊客體驗抛繡球、選婿、拜堂等民俗,身穿苗族特色服飾的姑娘翩翩起舞,清脆的蘆笙聲萦繞在側,其聲铿锵有力,節奏變化多端,為苗家娶親的故事配上優美的背景音樂。

圖片

苗族婚嫁表演


表演隊演奏的蘆笙是苗族人民表達思想感情的重要紐帶,在節日坡會、村寨交往,紅白喜事和婚姻戀愛等場景都會使用這一樂器。它由笙管、笙鬥和寶片三部分構成,笙音響亮宏大,聲部分明全面,音色明亮渾厚。

圖片

舞蹈與蘆笙相結合


據夢嗚蘆笙表演隊隊長潘傑輝介紹,2018年,35位表演隊員通過易地搬遷的方式搬進夢嗚苗寨,他們均為幹洞鄉的貧困戶。對于他們來說,蘆笙表演不僅是增收的渠道,也能傳承和發揚苗族傳統文化。

圖片

實踐團隊采訪蘆笙表演隊


在夢嗚苗寨的大苗山蘆笙制作坊内,一排排制作精美的蘆笙和組裝工具整齊地擺放着。非遺手藝人馬貴光正在制作蘆笙,他是家族第三代傳承人,從18歲開始學習制作工藝,距今已有26個年頭。當了解到我院社會實踐團隊前來的目的時,他随即演奏了幾首獨具民族特色的樂曲,并熱情地向同學們介紹蘆笙選材、制作和調裝的流程。

圖片

非遺手藝人馬貴光展示制作蘆笙的過程


據介紹,蘆笙制作技藝工序繁雜,要經過選料、烤料、打制簧片和調音等十幾道工序,需要耗時數天才能制作出一件苗族蘆笙。當前,馬貴光已有四十多名徒弟,下一步他計劃招收更多的學徒,将蘆笙制作手藝發揚光大。這門手藝可不能在我這丢咯!馬貴光堅定地說道。

苗族服飾和銀飾:披戴在身上的苗族印記

苗族銀飾太漂亮了!在苗族銀飾非遺體驗館内,同學們被精美的銀飾吸引住了目光,紛紛發出感慨。據了解,該體驗館是集苗族非遺銀飾制作體驗、産品展示、傳藝培訓、加工生産和銷售于一體的非遺工藝傳承和研學基地。

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苗族銀飾鍛造技藝傳承人馬貴兵是該館的創始人,自幼跟随長輩學習苗族銀飾制作技藝,17歲便能獨自打制銀飾。他曾遠赴廣東打工,但因放不下故鄉和祖傳的手藝,選擇回到家鄉接過祖輩的接力棒,繼續傳承銀飾鍛造工藝。憑借着做工精巧、圖案優美細膩等特質,馬貴兵的作品曾獲得多個國家級、省級獎項。

馬貴兵談到,銀飾的制作包括鑄煉、錘打、拉絲、搓絲、掐絲、鑲嵌加固等程序,最終鍛造成絲,編制成花,錾刻成衣,才得以形成一件如此精美的苗族銀飾。

圖片

實踐團隊采訪非遺手藝人馬貴兵


圖片

苗族銀飾


在馬貴兵的帶領下,同學們在非遺體驗館中參觀了苗族頭飾、苗族項圈、純銀手镯、銀茶壺、銀花絲繡球等極具苗族特色的銀飾,并親身體驗了苗族銀飾的制作過程。精緻的苗族銀飾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參觀遊覽結束後紛紛與佩戴銀飾的苗族少女合影留念。

圖片

穿戴着苗族特色服飾的姑娘


我院師生還觀看了當地織錦和亮布的制作過程,領略了苗族服飾的獨特魅力。據悉,苗族織錦多源于生産、生活,以自由靈活的裝飾紋樣為主,整體圖案規整緊湊,飽滿對稱,美觀大方,主要用于背帶蓋、被面、床單等,也可用于鑲嵌衣領、衣袖等。制作亮布則是用天然原料将布料染色,晾幹後塗蛋清,用木槌反複捶打,使布面長久保持光澤。

圖片

村民們正在制作亮布


這些古老、質樸、美麗的手工技藝在大山的苗寨中代代延續,家家戶戶織錦布,苗寨處處錘衣聲,成為融水苗鄉獨特的風景線。

我院黨委副書記銀健就苗族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出看法。他認為,夢嗚苗寨蘊含豐富的文化資源,團隊需要更深入地挖掘非遺文化傳承、文旅資源開發的細節,推動非遺文化傳播。

最後,對于夢嗚苗寨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我院社會實踐團隊表達了期許:我們希望用自己的筆觸和手中的相機,呈現深植于祖國大地上的非遺,成為非遺的記錄者、踐行者和傳承者。同時,我們也期待着苗族非遺文化能夠與時代共進,與人民共享。


文字/黃家池 古悅璇 陸雪雯 趙雲梓

圖片/趙雲梓 秦磊 覃方平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