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學院新聞 - 正文

攝影形态變遷:一種媒介的視角|我院邀請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潘可武作線上講座

2022/07/19 22:42    閱讀:

 712日上午1030分,我院邀請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潘可武作題為《攝影形态變遷:一種媒介的視角》的講座。本次講座在西報告廳舉行,由學院副院長王輝主持,我院30多位學生到場聆聽。

圖片

講座現場


教授簡介:

潘可武,中國傳媒大學戲劇與影視學院博士生導師、研究員,《現代傳播》副主編。主要研究影像美學與視覺傳播,開設《視覺傳播》等課程。著有《鏡界電視劇的視覺傳播》一書,發表專業論文40餘篇。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電視劇傳播中視覺形式動力機制研究和北京市社科基地項目媒介生态視野中的首都藝術影院發展策略研究等課題。

講座伊始,潘可武教授以廣西左江花山岩畫和《富春山居圖》為例,引出了媒介與藝術形态的關系,後介紹了媒介與藝術形态變化的曆史。他表示媒介特質決定了媒介藝術的形态與傳播接受機制,也制約了某一類型藝術形态的發展。

圖片

我院師生現場聽講


接下來,潘教授分五個部分詳細地介紹了攝影藝術與媒介。潘教授引用圖片介紹攝影曆史的同時,也舉出了攝影的優勢和弊端。緊接着,他從幻燈片與幻燈機、照片與電視、攝影的數字化及攝影技術與移動互聯網四個方面對攝影藝術與媒介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分析的同時,潘教授特别提到了技術發展帶來的教育普惠,他表示技術的發展不僅有利于攝影的發展,還幫助了攝影教育的發展,使實現教育公平成為可能。

講座的最後,潘教授從時間和空間兩方面對攝影技術的變化進行分析, 向同學們展示了攝影藝術多元而又動态的形态。

在交流提問環節,21級專碩石鮮鮮同學向潘可武教授請教,“2022年的世界新聞攝影獎歐洲組别的冠軍作品是用電腦合成影像産生的,如何看待這種現象?潘可武教授指出,在現代社會,人對美的認識一直在變化,對新聞真實的認知也在發生變化,對于照片處理的容忍度也一直在變化。而真實性屬于人類認知範疇,如果事件是真實的,人們也認同其真實,那麼運用媒介技術對其進行合理加工就是獲得認可的,這也是權威性攝影比賽中一個與時俱進的觀念。

圖片

21專碩石鮮鮮同學向潘教授提問


圖片

21專碩趙雲梓同學向潘教授提問


潘教授對21級專碩趙雲梓同學提出的,現在小米和徕卡已經進行了合作,未來會不會是手機攝影的天下問題進行了解答。他認為現代社會,手機正在向專業化推進,已經有不少廣告都是由手機完成。它不僅能讓我們的生活審美化,它也能往專業化發展,所以說叫手機的天下。手機它就是我們攝影形态的一部分。潘教授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都進行了詳細的回答,同學們聽完都表示受益良多。

圖文/陽乙蘇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