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大苗山是個山清水秀、民風淳樸的地方,江門村就在這大苗山深處。”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安陲鄉江門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楊甯是一名從苗鄉走出來、又走回苗鄉的大學生村官。2010年,楊甯大學畢業後放棄城裡的工作機會,選擇回到家鄉。
“一定要做出成績 改變村民的看法”
一開始,楊甯隻是想着江門村離家近,方便照顧年邁的奶奶,對她肩上的責任充滿疑惑。奶奶在她上任的第一天遞給她一雙解放鞋,并語重心長地囑咐道:“既然選擇了做村官,就要踏實肯幹。”楊甯帶着這份囑托和一雙解放鞋開始了她的工作。
起初,村民們不認識這位新來的“小”村官,對她的态度比較疏遠。她說:“很多村民一聽說我是大學生,就把我比作大苗山飛出的金鳳凰,覺得我吃不了苦。”走在村裡時,她常常能聽見村民們的質疑聲和嘲笑聲。父母也不理解她的決定,他們認為在大苗山能走出一個大學生不容易,不明白她為什麼還要回來大山裡。
或許是出于一個年輕人的氣性,不願服輸的楊甯在心裡暗下決心:我必須要做出成績來,才能改變村民對我的看法,才能真正得到認可。
“因為年輕,我不信自己做不出産業”
産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在楊甯看來,隻有産業發展好了,村民得到了增收,才能更好的幫助村民,從而得到他們打心眼裡的認可。
江門村地處苗鄉深處,氣候溫暖濕潤,竹子資源豐富。楊甯靈機一動,迅速找到了産業發展的方向。不了解市場行情,她就自己就外出考察市場;沒有資金支持,她就回村貸款5萬元成立了竹子收購站。但收購村民的竹子進行初加工時并不順利,楊甯甚至還被村民騙過,收到發黴的竹子,虧損了不少錢。即使面臨着這樣的問題,她也從未責備過村民,而是告訴村民一個道理:信用是花錢買不到的。以禮待人的态度感染了村民,漸漸的他們越來越信任楊甯。從那以後,楊甯再也沒有收到發黴的竹子。
但是竹子生長周期較長,很難作為長期發展的産業。楊甯開始琢磨短平快的項目,希望能夠給村民帶來更多、更穩定的收入。2014年,楊甯打聽到縣裡一家農資公司在找村民種植辣椒,因缺乏經驗,村民們不敢貿然和公司合作。針對這個問題,楊甯認為隻有把村民的土地流轉出來,自己帶頭幹,幹出了效益村民才會跟着幹。沒有帶頭人,她隻能打電話動員在柳州工作的同學回村一起流轉土地種植辣椒。但由于辣椒種植技術出了問題,農業公司也沒有幫忙解決技術問題,辣椒隻能成片的爛在地裡,楊甯和她的同學看着爛掉的辣椒,卻無能為力。那年,他們虧了10多萬元。

楊甯(右)和百姓交流
“因為年輕,我不信自己做不出産業。”雖然經曆過失敗,但楊甯從未放棄尋找适合江門村的産業發展之路。2017年的一天,楊甯下村入戶,看到阿嫂家裡有一種紫色的糯米,引起了她的興趣。在了解過程中,楊甯得知這是留傳在苗寨很久的糯米品種,叫做紫黑香糯。見慣了白色的糯米,紫黑色的糯米讓楊甯感到很神奇,“竟然還有紫色的糯米,以前見都沒見過。”楊甯迅速嗅到了商機,打算将紫黑香糯作為村裡的特色産業發展下去。有了想法,接下來就是了解市場,經過調研紫黑香糯的市場有巨大潛力。于是,楊甯迅速召開動員會發動村民種植紫黑香糯。為了給村民免費發放谷種、鴨苗,楊甯瞞着家人偷偷把婚房賣掉,籌集資金隻為做好這件事情。
2020年,江門村實現了94戶326人全部脫貧,在那一年楊甯看到了回村以來村民們臉上最幸福的微笑。如今,江門村已經挖掘出了竹子加工、紫黑香糯、高山泉水西瓜等特色産業,尤其是高山泉水西瓜已經成為了苗寨的當紅産業。村裡還建起了農産品加工廠,主要對村裡的土豬進行深加工,保留苗寨獨有的味道,把土豬加工成臘肉臘腸,再通過電商銷售到全國各地。對于未來江門村的産業發展,楊甯這樣說道:“我們将繼續在鄉村振興的新征程努力奮鬥!”
“有人才才會有鄉村振興的未來”
11年前,楊甯回村做了大學生村官。今年,江門村裡又多了一名大學生村幹部。當看到越來越多年輕人投身鄉村振興時,楊甯感到十分欣慰。在她看來,鄉村振興的路上沒有旁觀者,青年追夢人一定要扛起國家和民族賦予的時代重任,不懼艱險沖鋒在前,用實幹彰顯青年的擔當,向着夢想努力奔跑,要用實際行動給青春交上美麗答卷。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事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楊甯呼籲:“未來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到農村來,有人才才會有未來!”
轉載自人民網
文字/陸雪雯 古悅璇 黃家池 趙雲梓
圖片/鄉村幹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