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上午,我院邀請中國新聞社加拿大分社餘瑞冬社長以視頻通話的形式作《從孟晚舟事件報道談談國際傳播》的講座。本次講座在學院西報告廳舉行,由王輝副院長主持,我院100多位碩士研究生到場聆聽。

講座現場
中國新聞社,簡稱“中新社”,成立于1952年,至今已有近70年的曆史。中新社是中國以對外報道為主要業務的國家通訊社,也是以海外華僑華人、港澳同胞、台灣同胞和與中國有關系的外國人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國際通訊社。
餘瑞冬社長是我院2001屆新聞學畢業研究生,在講座正式開始之前,他感慨十幾年沒回母校,心中十分想念母校,很榮幸能夠受邀進行此次演講。

餘瑞冬社長向同學們打招呼
講座伊始,餘瑞冬社長大緻介紹了華為公司副董事長、首席财務官孟晚舟女士的引渡案過程。2018年12月1日,孟晚舟女士在加拿大溫哥華轉機時被拘捕,在經過冗長的司法程序之後,孟晚舟女士于2021年9月25日乘坐中國政府包機離開加拿大回到祖國。但是,餘瑞冬社長指出,孟晚舟女士此次順利回國并不代表這一案件已然結束,我們仍然需要冷靜客觀地來看待此事。
對于這類國際新聞報道中的挑戰,餘瑞冬社長提出“三高”:國際新聞報道的覆蓋面廣、參與人數衆多,因此關注度高;國際新聞報道往往伴随政治問題和立場問題,因此敏感度高;國際新聞報道中的語言文字具有多樣性、文化具有多元性,因此專業度高。此外,餘瑞冬社長還提出三點要求:即新聞報道必須具有真實性、具有準确性、還要注重輿論和政治環境的複雜性。

我院師生現場聽講
接着,餘瑞冬社長講述了目前國際傳播的兩大現狀。首先是西強我弱的格局仍未改變。外國媒體報道的語言風格和報道習慣滿足了外國受衆的要求,因此打造的涉華“拟态環境”和“刻闆印象”在外國受衆心中根深蒂固,這為我國的國際傳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其次是媒體變革與轉型浪潮。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沖擊之下,國内的傳統媒體逐漸式微,一些報紙和電視台紛紛關停。因此,如何更有效和更廣泛地傳播中國聲音,也是我國對外傳播的重中之重。
在這樣的國際和國内形勢下,媒體應該做些什麼呢?餘瑞冬社長給出了這樣的回答:第一,要到達現場,尤其是重大新聞事件以及事件節點的現場;第二,要尊重事實,無論是在現場看到的,或是在場外聽到的内容,都要去核實真實性,不能一味盲從,在報道中的措辭一定要準确;第三,要堅守立場,國際傳播不能簡單搬用盜用西方報道,必須要體現中方的态度和立場;第四,要明确調性,即報道的風格是柔和還是強硬,是自成一派還是曲意迎合,這一點往往與不同受衆群體的特征有關。
餘瑞冬社長強調國際傳播一定要講究說話的方式,也就是話術。媒體在講述中國故事時不僅要讓他國人民易于理解、易于接受,還要注重換位思考、借嘴發聲。中西意識形态愈對立,講好中國故事就愈重要。

同學們認真聆聽餘瑞冬社長講話
講座的最後,餘瑞冬社長引用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第三十次集體學習中提出的“建設目标”來結束此次講座,即要“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略傳播體系,着力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國際輿論引導力。”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變局,國際輿論環境也日益複雜。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在不斷提升,國際社會也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中國。因此,重視國際傳播工作,提升媒體的對外傳播能力,切實增強我國的國際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勢在必行。
文字/代姝玥
圖片/韋春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