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12日,中國新聞史學會2023年學術年會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盛大舉辦。本次大會以“時代主題·未來展望:中國式現代化與新聞傳播學研究”為主題,來自全國各地的新聞學人彙聚一堂,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壯闊前景指引下,共思共享新聞傳播學學科的新問題新機遇新發展。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院長王仕勇教授、副院長丁騁教授、徐增展副教授、楊名宜助理教授、碩士研究生武學怡參加會議。

(王仕勇教授發言)
王仕勇教授在輿論學專業委員會舉辦的主題為“百年大變局背景下輿論學知識體系的變革與創新”的論壇上做了題為《網絡圈群輿情共振:模式、發生機制及治理》的報告,并擔任該論壇第二場的學術評議人。他在報告中提出,研究因地緣、血緣、業緣、趣緣等聚合的網絡圈群輿情共振現象,是新聞傳播學應關注的新課題。網絡圈群輿情共振涉及作為觸發性事件間的共振、多元行動主體間的互動共振以及本體輿情觀點的碰撞共振。它們彼此間并不是割裂獨立的,而是相互聯系作用的,一方面觸發性事件間的共振促使不同行動者間關系發生變化,也使得觀點、認知随着事件的擴散與疊加而發生轉變。另一方面,作為輿情本體的觀點反過來也建構着事件本身及其關系,主動通過事件的擴散、疊加,将其視作一種話語資源,來謀求更為廣泛的關注以及意見闡釋的主導權。網絡圈群輿情共振的生成機制,涉及輿情信息的不同類型、網絡行動的不同主體、輿情信息流動的不同社交媒體、輿情信息的不同形态、網絡情感動員的不同模式、個體與社會在心理及情感之間的關系等諸多方面。網絡圈群輿情共振這一複合概念指向了社會關系、信息與情感範疇及其相互作用關系。網絡圈群輿情治理,需要建立和完善信息良性互動機制、社會情緒平衡疏導機制、社會關系發展協調機制、輿情監測預警機制、輿情治理技術保障機制和輿情治理社會支持機制。

(丁騁副教授發言)
丁騁教授在地方新聞史專業委員會舉辦的主題為“數據時代新聞傳播史史料體系構建”的論壇上做了題為《新中國初期廣西農村讀報組發展的曆史考察》的報告。丁騁副教授在報告中指出,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産黨希望通過讀報組的廣泛宣傳,将黨中央的聲音最快最廣的傳遞給基層群衆。廣西讀報組建設工作追随中央組建讀報組的号角而展開。通過挖掘史料,梳理廣西讀報組的發展,發現廣西讀報組組織有以農民讀報組為主、發展參差不齊等特點,廣泛動員了廣西社會,對廣西的社會改造、生産建設和經濟發展發揮了組織、鼓動作用。讀報組作為廣西宣傳網建設工作的一部分,通過與黑闆報、廣播筒結合等方式,培養了大批的宣傳骨幹,夯實了宣傳網建設的基礎。

(徐增展副教授發言)
徐增展副教授在國際傳播專業委員會舉辦的主題為“中國式現代化與國際傳播研究”的論壇上做了題為《外顯與内蘊:泰國媒體中的鏡像中國》的報告。他以2022年1月-6月的《泰國日報》《Khaosod》及《曼谷郵報》網站的新聞與文章為樣本,通過定量與定性分析,從報道數量、消息來源、報道傾向、報道主題視角切入,總結《泰國日報》《Khaosod》及《曼谷郵報》塑造的中國國家形象。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在這三家泰國媒體上外顯的是中泰友好關系的表征,内蘊卻是中美緊張關系形塑捏造的假象,并據此提出了中國面向泰國的國際傳播建議。

(楊名宜助理教授發言)
楊名宜助理教授在傳媒經濟與管理專業委員會舉辦的主題為“大模型時代傳媒産業的創新與發展”的論壇上做了題為《沖擊與應對:生成式AI浪潮下主流媒體的堅守》的報告。她在報告中指出,以ChatGPT為代表的智能生成式應用産品為主流媒體的新聞生産實踐帶來了沖擊與挑戰。進入AIGC時代,主流媒體新聞工作者應當用身體感知真實,堅守新聞現場中人的主體性。人工智能擁有強大的摹仿能力,主流媒體應當在人機的“競”與“合”之中找準定位,借助AIGC在新聞生産與傳播中的優勢,創作把握主流價值觀和社會人文情感的新聞作品。

(碩士研究生武學怡發言)
碩士研究生武學怡在國際傳播專業委員會舉辦的主題為“中國式現代化與國際傳播研究”的論壇上做了題為《守歲筵開聽頌椒:中國外宣媒體對傳統春節文化的傳播實踐》的報告。她以中國外宣媒體關于“春節文化”的系列視頻為研究樣本,從傳播态勢與聽覺符号、叙事與表達特征、新聞主題與傳播影響三個層面展開分析,提煉中國外宣媒體關于“中國節日文化”的新聞框架,并從中整合中國的形象框架,在此基礎上分析其背後體現出的大國意識形态與傳播策略。(武學怡 文/圖)
編輯/莫昊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