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保衛:創新融合新型傳播技術,強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
——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馬新觀學術論壇緻辭
人民出版社 www.ccpph.com.cn 2024-05-28 來源: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尊敬的呂培明校長,各位領導、嘉賓,老師、同學:
大家上午好!
很高興參加今天的論壇。兩周前同濟大學王智麗老師聯系我,說學院要舉辦一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學術論壇,院領導讓她邀請我參加。我立即表示,隻要沒有特殊情況,我一定參加。作為一個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與實踐研究的老師,自2014年以首席專家身份主持中宣部、教育部特别委托項目《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并主編全國統編教材《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十二講》,2018年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在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主辦馬新觀研讨會以來,這些年凡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方面的學術會議我都盡可能參加。
看了此次論壇的主題“融合創新,共探未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新型傳播融合發展”,感覺站位高,視野寬,立意深,時代感很強。論壇旨在探讨新時代背景下,随着數智技術的快速發展,社交媒體、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型傳播方式對媒體格局、信息傳播格局和輿論引導格局影響的加大,以及對傳統新聞觀念、傳播理念及新聞宣傳工作實踐挑戰的增強,如何進一步強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促進其與新興媒體技術的結合,特别是在全媒體和融媒體環境下,如何創新融合新型傳播技術,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價值,以期為構建我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理論與知識體系貢獻力量。這些問題都是我這些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因此我願意通過此次論壇向大家學習,也願意跟大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同濟大學的新聞教育起步稍晚,但在校領導的關心支持下,這些年依靠全院老師的齊心協力和踏實工作,學院建設和學科發展都取得重大進展。特别是實施部校共建以來,學院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方面成果突出,積累了許多經驗。這一點在昨天晚上跟李麟學院長、張豔麗書記和一些老師的交流中,給我留下很深印象。
今年是我1964年考上人大新聞系60周年。60載追夢新聞,初心不改,矢志不移,在新聞教學、學術研究和學科建設,特别是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及其中國化研究方面有很多思考和體會。下面想談幾點感受,供各位參考:
一、堅持新聞立學、立院,築牢新聞教育教學理論基礎
我們黨曆來重視新聞工作,始終将其置于極其重要的地位。毛澤東在延安時給丁玲的一封信裡曾用“纖筆一支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來比喻筆杆子的重要性,他把新聞工作比作拿筆的文化軍隊。習近平則把新聞輿論工作視為“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強調其“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他還指出新聞是一門科學,并把新聞學作為對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具有“支撐作用”,需要“加快完善”的11個基礎性學科之一。
我想我們要充分認識新聞工作的重要地位以及新聞學的科學價值,努力排除“新聞無學論”的幹擾,在新聞學與傳播學教育教學及學科建設中,始終維護中國特色新聞學的學術地位,牢牢确立新聞學在傳播學、廣告學、廣播電視學、傳媒經濟學,以及新媒體學等相關學科中的基礎性引領作用,堅持新聞立學、立院,築牢夯實新聞與傳播教育教學的理論基礎,唯此才能更好地明确方向,增強自信,進入主流,才能培養出能夠勇立時代潮頭,自覺肩負中華民族複興大任的,黨和人民放心的,具有國際傳媒競争能力的優秀新聞與傳播人才。
二、堅持用馬新觀為學生鑄魂、勵志、導向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理論,是引領中國共産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思想旗幟,是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指導思想。牢牢确立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态領域和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中的統領和指導地位,這是中國共産黨百年來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曆史經驗
新聞觀是黨的新聞工作的靈魂,因此新聞與傳播院校要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學習和教育作為促進新聞事業發展、新聞學術研究、新聞人才培養和新聞隊伍建設的重中之重。
由中宣部組織的我國新聞戰線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初始于2001年,當時的目标十分明确,通過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清除虛假報道、“有償新聞”、低俗之風和不良廣告等違背新聞職業道德行為的負面影響,轉變新聞工作作風。2003年中宣部組織新聞戰線開展“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開展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教育”的“三向學習教育活動”,以及後來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活動引向深入。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講話(以下簡稱“2.19”講話)中提出要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引導新聞輿論工作者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雲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和公平正義的守望者”,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推進到了一個嶄新階段,進入到曆史最好時期。而2014年開始的部校共建工作,更是為我國新聞院校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提供了充分保障,促進此項工作不斷向縱深發展。
2018年5月,我在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舉行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學習教育研讨會發言中,描述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目标和願景:要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學習教育作為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教育的核心内容與中心環節;要實現專業教育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和人員與課程的全覆蓋;要使之能夠真正進書本、進教材、進課堂,并且能夠入耳、入腦、入心;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學生鑄魂、勵志、導向。為推進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還建立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書屋,學生們自願組建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原著閱讀小組,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院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出現了一些新氣象。
我想新時代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要緊密結合新時代面臨的新形勢,賦予的新使命,提出的新要求,通過不斷創新融合新型傳播技術,來強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使之更好地服務于黨和國家治國理政、定國安邦,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戰略目标,努力培養黨和人民放心新聞與傳播人才;更好地服務于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戰略目标,努力培養能夠适應新時代媒體融合發展和智能化發展需要的全媒型、複合型人才
新時代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2.19”講話中提出的新聞工作“48字職責使命”,以及在2016年11月7日講話中提出的“四向四做”要求,持續深入推進為把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落到實處,并轉化為新聞輿論工作者的自覺行動,習近平總書記在“2.19”講話中提出了許多具體要求,如要增強政治家辦報意識,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找準坐标定位,牢記社會責任,不斷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要提高業務能力,勤學習、多鍛煉,努力成為全媒型、專家型人才;要嚴格要求自己,加強道德修養,保持一身正氣;要轉作風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這些要求具體、實用、操作性強,為我們做好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進而培養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放心的新聞輿論工作隊伍,引領了政治方向,提供了路徑方法。
三、堅持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學術研究方向
根據多年來在中國人民大學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工作的實踐,我深深體會到新聞學與傳播學學術研究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努力增強問題意識,自覺服務于國家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态發展的戰略目标。隻有把個人的學術研究興趣同國家、民族、社會,乃至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宏觀目标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實現其學術價值。
我在擔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的十幾年時間裡,所策劃、實施的民族新聞傳播、氣候傳播、危機傳播、疫情傳播等研究項目,都是基于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目标的考慮。例如2009年在趙啟正院長倡導下,我們人大新聞基地和學院聯合十幾家民族地區新聞院系創建的“中國少數民族地區信息傳播與社會發展論壇”,就是要服務于民族地區的新聞教育、傳媒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于黨和國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維護中華民族大團結提供學術支持和輿論保障。如今論壇已舉辦了十四屆,在民族地區産生了積極影響,受到了民族地區新聞院校師生的認可與贊許。
而我以人大新聞基地主任牽頭組建的我國,也是發展中國家第一個氣候傳播研究機構——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從2010年到2019年的十年中,團隊成員從服務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和全球氣候治理目标出發,堅持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中國角舉辦氣候傳播國際邊會,講述中國氣候故事,傳播中國氣候聲音,從最初的“參與者”,到後來的“貢獻者”,再到發揮“引領者”作用,在國内外産生了重要影響,收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在與著名建築學者、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李麟學院長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這幾年基于熱力建築學視野下提出的應對霧霾建築設計理念,與我關注的氣候傳播就很有關聯性。如果能夠進一步考慮怎樣把這些理念傳播出去,推廣開來就是一個很好的研究方向,就能成為開展氣候傳播,應對氣候變化的一個新領域。
另外,這些年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以全媒體為特色,整合各專業學科,确立“主流、前沿、交叉”三條主線,融合“人文、技術、藝術”,積極探讨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培養國家急需綜合性人才的發展定位、辦學思路和工作方向,也很有新意。
衷心祝願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的事業發展、學科建設、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今後能夠更上層樓,再創佳績!
(鄭保衛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特聘君武榮譽教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兼新聞傳播學科召集人,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新聞學科專家。)

2024年5月25日于同濟大學
責任編輯:況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