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常務副院長在《中國教育報》發表《以生為本評價教師 解開“五唯”緊箍咒》文章

2021/09/27 10:26    閱讀:

927日,我院常務副院長劉洪教授在《中國教育報》第3版發表《以生為本評價教師 解開“五唯”緊箍咒》文章,全文内容如下:

教育評價是一項曆史性、世界級難題,近年來,“五唯”(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似乎越“克”越“多”,“清”了又“長”,其頑瘴痼疾可見一斑。對此,2020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這是新中國第一個針對教育評價的文件。該文件提出了以黨委和政府、學校、教師、學生、用人單位五類主體為抓手,構建分類分層的評價體系,到2035年形成富有時代特征、彰顯中國特色、體現世界水平的教育評價體系。

“五唯”要清理,但如果這五項内容都被徹底清除了,勢必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不管是論文、職稱,還是文憑、獎項,都是支撐一個學校、一門學科的主要因素。這就是為什麼上級的文件傳達了,評價标準也修改了,但教師們在各種評價中,仍然要靠這“五項内容”。從管理者到實施者不免産生如下困惑:如果不刷論文,不比項目,不算經費,評價什麼?離開了這些内容,學科建設、學位點設立的标準是什麼?這就是10多年來“五唯”越“克”越多的深厚根源,也是最棘手的難題。隻有挖出“五唯之根”,才能“切實清理”。

有學者認為,“五唯”的弊病在于“唯”,導緻了極端和片面。有一定道理,但未觸及“五唯”的根本,即教育的初心。教育——不管哪一級,其根本就是立德樹人。但“五唯”隻評價教師,不評價學生,(或學生隻占很少的一部分)。加之,2000年後強化了高校績效評價。而“五唯”的量化、剛性、統一的特質,讓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都處于貌似“公平”“公正”“易操作”的層面,形成了“論文看核刊、項目算大小、經費得多少”的評價體系,導緻了教師們看重科研,應付教學。師生之間隻是“講與聽”的關系,教師對學生基本上是“三不”狀态(不認識、不了解、不知情)。造成有的老師“認認真真培養自己,稀裡糊塗培養學生”。

《總體方案》的頒布,擊中了問題要害。就教師評價來說,還可以進一步細化。可以由單一地評價教師本人的科研水平,改為評價其所教的學生的科研水平。具體來說,評價的權重教師個人占1/3,所教學生占2/3。建立一套以“學生成長為主、教師指導為輔”的評價機制,在這種機制裡,教師的水平體現在他所指導的學生成長的速度和幅度上。

如何構建科學有效的評價機制,首先要明确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課程思政、立德樹人。隻有熟悉學生,才能因材施教,有效地引導學生。現行對教師的各項評價使得教師在立德樹人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難以施展和體現。對教師立德樹人的評價可從最簡單的“熟悉學生”入手,任課教師期末對上過課的班級,要達到“聞聲知人”的程度。隻有熟悉學生,才能作出有針對性、有價值的引導,才能對學生的成長給予及時的幫助,課程思政、立德樹人才能落到實處。

其次,必須要改變“五唯”的評價主體。在新的評價體系裡,唱主角的是學生,不是教師個人;學生從邊緣走向中心、從幕後走到台前。決定教師水平的是他所指導的學生發表的論文、主持完成的項目,以及所獲得的獎項等。比如教師指導的學生達到了省級水平的,可以晉升副高,達到了國家級水平的,可以評正高。對學科評估、學位點建設等,也以此類推。如此一來,人才評價、學科評估和學位建設的“指揮棒”與教書育人的初心的契合度更高,真正做到“以本為本”“認認真真培養學生”。

再其次,必須落實生師比,實行本科生導師制。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對不同專業的生師比作出了明确的規定。如果生師比過高,教師根本無法做到精心培養學生,隻能是大水漫灌,一群一群地“放養”。本科生導師制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對學生實施因材施教和個性化培養,形成立德樹人的良好氛圍。如此,教師才會将學生的培養與自己的成長融合起來,真正與學生同呼吸共命運,點亮學生的理想之燈,照亮自己的前行之路。

清理“五唯”是破,《總體方案》是立。破立并舉方能讓高校評價體系回歸教育初心,回歸教育本質。從體制機制上構建學生成才、教師成長、學科建立、學位健全的大環境,四位一體形成共鳴,奏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強音,形成既符合人才成長規律,又符合國情的人才評價機制。(作者單位系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