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保衛院長等在《新聞春秋》發表論文 

2021/04/19 16:24    閱讀:

 【摘要】本文對2016年習近平“4·19”講話的價值意義作了全面總結和分析,指出講話定位了網絡輿論工作的重要地位,明确了我國網信事業發展的目的宗旨,闡釋了網絡安全與發展的辯證關系,厘清了網信事業管理的政企職責,闡述了網信人才使用的特殊政策,論述了突破核心技術瓶頸的思想共識,講話标志着中國共産黨人的信息網絡觀進入一個新的曆史階段,是一篇引領我國網絡傳播與網信事業發展的經典文獻。

  【關鍵詞】習近平“4·19”講話;網信事業;價值意義

  【作者簡介】鄭保衛,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院長,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兼新聞傳播學科召集人(南甯 530004);謝建東,通訊作者,雲南大學新聞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昆明 650500)。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百年中國共産黨新聞政策變遷研究(1921-2021)”(19ZDA321);雲南大學國家社科基金培育項目《中國共産黨互聯網傳播思想研究》(C176240104)。

 

  20164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以下簡稱“4·19”講話)。他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對事關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作了全面、系統、深刻的闡述。整篇講話思想内容深刻、觀點表述新穎,極具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網信領域的重要理論成果,充分反映了習近平的網絡傳播和網信事業發展觀。

  “4·19”講話定位了網絡輿論工作的重要地位,明确了我國網信事業發展的目的宗旨,闡釋了網絡安全與發展的辯證關系,厘清了網信事業管理的政企職責,闡述了網信人才使用的特殊政策,論述了突破核心技術瓶頸的思想共識,标志着中國共産黨人的信息網絡觀進入一個新的曆史階段,是一篇引領我國網絡傳播與網信事業發展的經典文獻。在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之際,重新學習這篇講話,全面認識和理解其思想内涵與理論精髓,對于我們做好新時代網絡安全與信息化工作,推進世界網絡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定位了網絡輿論工作的重要地位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互聯網在我國出現以來,随着其技術更新疊代和傳播功能的拓展,深刻改變了既有的媒體格局和輿論格局,使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識形态領域的鬥争面臨着更加複雜的形勢。對于網絡輿論工作,當年江澤民已深刻意識到“互聯網已經成為思想政治工作一個新的重要陣地”。[1] 後來,胡錦濤進一步提出,要“掌握信息化條件下宣傳思想工作主導權”。[2] 習近平擔任總書記以後,根據媒體格局和輿論格局發展變化的新形勢,在2013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重中之重來抓”。[3]

  在這次座談會上,習近平就網絡輿論工作的重要地位做了進一步闡釋,強調要“建設網絡良好生态,發揮網絡引導輿論、反映民意的作用”。[4] 也就是說,在支持鼓勵互聯網加快發展的同時,要充分認識其媒體屬性,規避其不利影響,利用好其傳播功能,以積極态度、有力舉措促成良好網絡生态的生成,充分發揮網民的積極性,把網絡媒體作為反映民意的重要渠道,作為引導社會輿論的重要陣地。

  網絡輿論工作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在國際局勢紛繁複雜和國内形勢千變萬化的新的曆史條件下,互聯網已成為輿論工作和意識形态鬥争的重要戰場。在這個戰場上,我們能否頂得住、打得赢,直接關系到國家意識形态安全,以及人心向背和政局穩定。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在當今時代,“誰掌握了互聯網,誰就把握住了時代主動權;誰輕視互聯網,誰就會被時代所抛棄”,“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5]

  自從有了互聯網,網絡空間便成了我國億萬民衆共同的精神家園,而這個家園生态環境的好壞,不僅與人民的利益密切相關,同時也直接關系到黨的執政地位牢不牢靠,關系到黨和國家的事業能否順利推進,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能否順利實現。所以,正确認識網絡媒體、網絡傳播、網上輿論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最大限度地凝聚網絡輿論共識,引導網絡輿情良性發展,促進網絡傳播規範有序,便顯得極為重要。

  習近平認為,凝聚網絡輿論共識,最重要的是要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而要形成這個“同心圓”,就要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引領下,将互聯網作為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渠道,使之成為型塑共同理想、共同價值觀念的重要輿論平台。實踐說明,共同的奮鬥目标是形成網絡良好生态的理念支撐,但要确保網絡空間的清朗還必須有具體的舉措,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做強網上的正面宣傳。我們可以通過創新重大主題網絡宣傳,有效運用鮮活生動的“網言網語”,挖掘放大“美麗網事” 等方式 [6],來大力培育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淨化網絡空間,使之保持清朗清新又充滿活力。

  做好做強網上正面宣傳,與網絡文化的多元、包容并不矛盾,維護網絡空間的清朗并不是說網上“隻能有一個聲音、一個調子”,而是說在網絡這個虛拟空間中,與現實社會一樣,網民的行為應該遵循一定規範和準則,不能超越憲法和法律界限,不能把互聯網作為任何人可以不受約束任意傳播有害信息的“法外之地”。對那些網上出現的虛假信息、謠言,利用網絡進行詐騙、傳播色情暴力等違規違紀行為必須堅決整治;對于那些利用互聯網傳播極端宗教主義思想、挑起民族矛盾、鼓吹推翻國家政權等違法犯罪行為必須堅決打擊。

  習近平強調,網絡輿論工作是“凝聚共識、統一思想”的工作,本質上是“做人的工作”,這是我們認識網絡傳播的一個基點。其實,網民都是你我身邊的普通群衆,甚至就是“你”和“我”,隻不過因為他們使用互聯網這個技術、工具和平台,通過網絡進行信息傳播與溝通交流,于是他們便成了“網民”。

  網絡設備使用終端背後的個體,其所思所想、所感所願還都是基于鮮活的現實,區别僅在于以前人們是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等大衆媒體表達觀點,而現在則是通過網絡直抒胸臆,這使得人們的信息傳播和意見表達,變得更加便捷快速,而且可以及時互動。

  在互聯網時代,群衆交流信息和表達思想情感的渠道轉移到了網上,這就意味着做好網絡輿論工作的主陣地也應該轉移到網上。要看到,做好網絡輿論工作,其實就是做好群衆工作,保證網絡傳播渠道的暢通,就保住了黨和政府聯系群衆的通道。這也是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将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作為國家戰略的根本原因所在,因為處在基層與下端的縣級融媒體,是連通黨中央與普通群衆“最後一公裡”的重要通道和平台。

  基于對網絡傳播和新媒體規律的深入研究,習近平在此次講話中強調,一定要把群衆工作做到網上去。領導幹部要把走好網上群衆路線,作為新時代增強工作能力的必修課,要有“聞過則喜、虛懷若谷”的境界,要正确看待網民,正确看待網絡傳播,尤其要正确看待網絡傳播中出現的問題。

  網民來自五湖四海,由于其經曆、環境等因素的不同,他們的觀點和想法自然會五花八門,這就使得網絡上出現的一些言論往往帶有随性和即興的成分。對此,不能苛求網民對問題都“看得那麼準、說得那麼對”。為此,習近平要求黨政幹部對網民出于善意的批評要認真研究,建設性意見要認真吸納,有困難的要及時幫助,不了解情況的要及時宣介,錯誤看法要及時引導和糾正,模糊認識要及時廓清,怨氣怨言要及時化解,以此來維護網民的權益和網絡空間的清朗。

  正是得益于習近平對網絡輿論工作的高度重視,得益于深入研究互聯網時代輿論格局、輿論形态和輿論生态變化所得出的科學論斷,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網絡輿論工作不斷加強和改進,網絡輿論陣地的主旋律更加高揚、正能量更加充沛,從而為鞏固意識形态政治陣地,為黨的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為實現國家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輿論支撐,做出了重要的曆史貢獻。

  二、明确了網信事業發展的目的宗旨

  互聯網作為信息技術革命的重要領域,關系到國家綜合實力的增強和國際競争力的提升。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互聯網技術持續快速發展,對社會各領域的滲透和影響愈加廣泛深刻。但我們也要看到,網絡媒體的發展導緻了傳播格局與傳播生态發生巨大變化,從而凸顯了互聯網的“雙刃劍”屬性,正如有人說的“成也互聯網,敗也互聯網”。如何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助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最大增量”,成為我國發展網信事業需要首先解決的重大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極為重視網信事業發展問題,把推動網信事業發展、建設良好網絡生态作為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黨中央明确了網信事業發展必須“以人民為中心”的宗旨,提出了建設世界網絡強國的宏偉目标,并将其放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高度進行考量,同時還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信息技術和信息化發展的重大舉措,以确保戰略目标的順利實現。為了加強組織保障,十八大以後,黨中央新組建了中央網絡安全與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後在2018年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中更名為“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由習近平總書記親任組長(主任),并在全國建立了中央、省(區、市)、地級市三級網信工作體系,用以指導全國網信工作和網信事業。

  在習近平看來,發展網信事業,首先要解決“為了誰”的問題,也就是要解決對網信事業發展目的和宗旨的認識問題。在“4·19”講話中,習近平明确指出,推動我國網信事業發展,目的就是要“讓互聯網更好造福國家和人民”,[7] 它把我國網信事業的發展提到了新高度,推向了新境界。

  “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内核所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都提到并使用了這一表述。2015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确提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當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8] 黨的十九大又将“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寫進了新修訂的黨章; [9] 在今年2月的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習近平進一步将這一思想概括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0] 網信事業作為黨的事業的一部分,自然也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思路,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新時代網信事業發展,就是要積極适應人民群衆的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務的普及,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深入實施“互聯網+”等戰略,最大限度地發揮互聯網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讓老百姓共享互聯網發展紅利。同時,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網絡反映民意和進行輿論監督的功能,将互聯網建設成為“民主參與”和“民主監督”的重要渠道,作為“将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的重要手段。

  另外,從國家整體發展的角度看,推進網信事業發展,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有着密切關聯。自近代以來,我國之所以長期落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一定意義上說,一個重要原因是忽略了技術問題,因而沒能趕上工業化時代世界發展的步伐,結果導緻了清朝末年我國落後挨打的被動局面。也正是因為近代以來屈辱苦難的曆史,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成為自1840年鴉片戰争以來我國人民苦苦追尋的最大夢想。此後百多年來,經過多少志士仁人的流血犧牲、艱苦奮鬥,1949年中國人民終于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建立了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國家,開啟了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短短幾十年時間,我國經濟社會取得巨大進步,國家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走到了離實現夢想最近的時刻。近些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們國家在治國理政定國安邦方面成就斐然,2020年又取得了抗擊新冠疫情的重大勝利,和彪炳史冊的脫貧攻堅偉大成就,各項事業蒸蒸日上,令人振奮。

  當此之時,人類社會繼工業革命之後的信息革命依舊方興未艾,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使生産力再次獲得了飛躍發展的難得契機,為我們實現中國夢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基于以往工業革命時代我國科學技術落後沒能與世界同步的慘痛教訓,我們必須“深刻認識信息化發展帶來的革命性變化,準确把握信息革命給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帶來的重大機遇”,找準網信事業發展中存在的短闆和問題,并切實加以解決,加快世界網絡強國建設的步伐,為“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和中國夢的實現做出應有貢獻。[11]

  網信事業代表着新的生産力和新的發展方向,是現代社會發展不可忽視的重要領域。當下我們國家正處在新的發展階段,應該在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上先行一步,要争取在推進我國互聯網技術發展的同時,在讓互聯網全方位地服務國家和服務人民方面有更大的作為和貢獻。

  近些年來,在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指導下,基于對現代信息社會“不進則退,慢進亦是退”的基本認識,我國先後制定并開始實施網絡強國戰略、“互聯網+”行動計劃、大數據戰略等,互聯網和實體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發展程度越來越深,在促進經濟增長、服務百姓生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讓人民群衆在我國網信事業發展進步中有了更大的獲得感。

  三、闡釋了網絡安全與發展的辯證關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根據信息時代網絡安全形勢的新變化,圍繞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問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将網絡安全上升到了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在傳統安全觀之外提出了包括網絡安全在内的整體安全觀,強調“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就沒有經濟社會穩定運行,廣大人民群衆利益也難以得到保障”。[12]

  在“4·19”講話中,習近平專門就網絡安全與發展之間的關系問題做了深刻闡釋,強調在互聯網技術進步與應用過程中,“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推進我國網信事業健康發展,必須“正确處理安全和發展的關系”,這一表述為我們正确認識網絡安全與發展的關系提供了指導原則。

  随着互聯網發展及其與社會各領域的深度融合,“安全已經超越了技術範疇,安全是創新的前提,是發展的保障,是技術的引領,是市場的先導,是核心競争力的标志”。[13] 在泛在傳播、萬物互聯時代,信息網絡技術是否安全可控不僅是要不要、能不能發展該項技術的決定性因素,也關乎國防安全、經濟社會運行安全、意識形态安全、政權安全等一系列問題,因為現代戰争和軍事鬥争已經進入制信息權的時代,互聯網已經變成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設施,網絡輿論工作成為意識形态工作的核心領域。

  互聯網連接一切加速了發展,但也使得這種連接面臨安全隐患,成為互聯網發展的一個制約因素。凡是高質量的發展都必須建立在安全的基礎之上,也隻有更好的發展才能更有效地維護網絡安全。正是基于這一認識,習近平明确指出,面對世界範圍内日益突出的網絡安全威脅和風險,必須樹立正确的網絡安全觀。他告誡說要認識到網絡安全是“整體的而不是割裂的”,“動态的而不是靜态的”,“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共同的而不是孤立的”。這“五是”“五不是”,充滿了辯證法,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根據這些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動态、綜合的防護理念,加強對外交流合作、互動博弈,在發展的同時兼顧安全,在構築安全防火牆的同時不忘發展,既不能搞“發展至上”而不要安全,也不能為了追求“絕對安全”而犧牲發展。

  在奉行怎樣的網絡安全防護理念上,習近平提出,一是要堅持“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的理念,注意依靠全社會的力量築牢網絡安全防線,要通過全社會的廣泛參與把網絡安全網織得牢牢的。二是要做好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安全維護,對金融、能源、交通、通信等這些事關國計民生,深刻影響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可能遭受網絡攻擊的重點目标,要作為網絡安全防範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緊抓實抓好。

  互聯網是一個虛拟社會,網絡安全問題往往具有很強的隐蔽性而不容易察覺。在這種情況下要做好網絡安全防護,最重要的是要大力增強風險意識,提升全方位、全天候感知網絡安全态勢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要努力掌握網絡安全風險發生的規律、動向和趨勢,在未發生網絡安全問題時,要注意防患于未然,認真做好預防工作,對可能存在的漏洞要嚴加排查和整改,要建立起一套統一高效的網絡安全防範應對機制,要做到提前預判風險,共享情報信息。在遇到風險時,要能夠共同研判、協同應對,要清楚地知道風險在哪裡,是什麼樣的風險,對手是誰,對方出的什麼招,然後采取針對性措施加以應對。

  習近平指出,網絡安全的本質,是攻防兩端技術能力的較量,不能對方是“飛機大炮”,我們還用“大刀長矛”,因此必須發展對抗技術,做到以技術對技術,以技術管技術,才能增強防禦能力和威懾能力。

  總之,網絡安全涉及方方面面,因此,要正确處理安全與發展的關系,就須在制定安全标準的基礎上,明确哪些方面必須“嚴防死守”,哪些方面隻需要“适度防範”,哪些方面必須由“政府保障”,哪些方面交由“市場力量”即可,做到範圍、權責和分工都明确。目前我國已經出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網絡産品和服務安全審查辦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關鍵是按照要求将相關主體的責任落到實處,以确保網絡安全。

  四、厘清了網信事業管理的政企職責

  互聯網企業是推動信息技術進步、網信事業發展的市場主體,是實現信息網絡技術社會化應用、造福于人民的中間環節和關鍵力量,因此,在網信事業發展中的作用非常關鍵,地位十分重要。同時,互聯網企業對于網絡傳播中出現的亂象和網絡信息安全漏洞等,通常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可以說網絡詐騙的猖獗,網上色情、暴力、謠言、虛假信息、虛假廣告的傳播等一系列問題屢禁不止,或多或少與一些互聯網企業過于追求經濟利益,忽視和背棄社會責任與道德責任有直接關系。

  因此,互聯網的治理,良好網絡空間生态的維護,互聯網企業要承擔主體責任。習近平在“4·19”講話中提出:“網上信息管理,網站應負主體責任,政府行政管理部門要加強監管。”隻有政府和企業雙方密切配合,建立起密切協作協調的關系,才能避免出現“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現象。

  互聯網須實現發展與管理并重,這是我國網信事業發展工作中一貫堅持的方針。當年江澤民就提出了“積極發展,加強管理,趨利避害,為我所用”的“16字方針”,後來胡錦濤又提出“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新16字方針”。[14] 但明确提出互聯網治理,企業要負主體責任,政府要負監管責任,希望互聯網企業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并重,是黨的十八大以後習近平根據我國網信事業、網絡傳播發展實際提出來的創新性觀點和舉措。

  全社會都期待有一個清朗的網絡空間,這符合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也是互聯網企業實現良性、健康和持續發展的基礎。互聯網企業身上肩負的社會責任、道德責任不是政府強加的,也不是别的什麼力量強加的,而是其自身健康發展、做大做強的前提和基礎。互聯網企業的命運與國家的發展息息相關,離開了黨、政府和人民的支持,我國互聯網企業不可能取得今天這樣的發展成就。因此,互聯網企業應該秉持“飲水思源,回報社會”的理念,自覺地承擔起社會責任,為社會、為民衆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唯此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才能夯實進一步發展壯大的基礎。

  得益于正确的方針政策,自20世紀90年代我國接入國際互聯網後,在網絡傳播領域相繼誕生了中央新聞網站人民網、新華網,網易、搜狐、新浪三大門戶網站等;當下搜索和電商領域的“四巨頭”BATJ——百度、阿裡巴巴、騰訊、京東,也在新世紀前後相繼成立;2010年以後,美團、滴滴(摩拜)、拼多多、今日頭條等基于共享經濟理念的新生代互聯網企業相繼誕生。在“互聯網+”行動計劃、網絡強國戰略等實施的背景下,可以預見未來我國互聯網企業的發展、疊代,以及對經濟社會的貢獻等将繼續增強,人民對互聯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道德責任的期待和要求也會更高。

  一個好的互聯網企業既要承擔經濟責任、法律責任,也要承擔社會責任、道德責任。實踐說明,企業做得越大,它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和道德責任也應當越大。對于互聯網企業發展和網絡傳播中出現的一些亂象,習近平态度非常明朗,他明确指出:“辦網站的不能一味追求點擊率,開網店的要防範假冒僞劣,做社交平台的不能成為謠言擴散器,做搜索的不能僅以給錢的多少作為排位的标準。”這些是對互聯網企業履行好互聯網治理主體責任,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和道德責任的基本要求。

  政府部門在支持和鼓勵互聯網發展的同時,負有對互聯網治理的監管責任,加強對互聯網企業的管理是政府部門的職責所在。為規範互聯網事業發展治理過程中的政府職責與企業職責,推動形成“齊抓共管、良性互動”的互聯網治理新路,習近平在對互聯網企業提出要“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重”要求的同時,對政府管理部分也提出了相應要求,即“堅持鼓勵支持和規範發展并行”、“堅持政策引導和依法管理并舉”。

  履行好上述要求,政府主管部門一方面要加快推進審批制度、融資制度、專利制度等改革,減輕企業負擔,破除體制機制障礙;鼓勵互聯網企業成為創新、研發和産業發展主體,加強在前沿技術領域的合理布局,積極參與國際競争。另一方面要做好規範發展、依法管理,加快網絡立法進程,完善依法監管措施,加強對大數據等的管理,警惕并化解因新技術業務發展産生的風險。對于一些大型互聯網企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搞惡性競争等問題,政府部門要認真研究、妥善解決,為互聯網企業實現良性競争,健康發展提供指導和支持。

  五、闡述了網信人才使用的特殊政策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人才問題,他在2016219日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說:“媒體競争關鍵是人才競争,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15]

  互聯網是技術密集型産業,也是技術更新最快的領域之一,推進網信事業發展,人才至關重要,因此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改革開放初期,基于資本較為稀缺的事實,我國出台了很多鼓勵引進資本的政策,很好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現在我國經濟體量超過100萬億元人民币,資本已不那麼稀缺,但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依然稀缺。因此,在制定政策措施時既要重視資本更要重視人才,要加快人才體制機制改革的步伐,加大人才引進工作的力度。

  習近平在“4·19”講話中秉持一貫堅持的人才理念,明确提出對網信領域的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可以采取“先行先試”的方式推進,并要求要抓緊調研,制定“吸引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的辦法。他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為人才發揮聰明才智創造良好條件,營造寬松環境,提供廣闊平台;同時對企業家、專家學者、科技人員也提出了要求,希望他們要有“國家擔當、社會責任”,為促進我國網信事業發展多貢獻智慧和力量。

  互聯網領域的人才有其自身特點,習近平在講話中就談到,他們中有不少是“怪才、奇才”,會有很多“奇思妙想”,不走“一般套路”。因此,做好網信人才工作,思想要更解放、政策要更靈活,不求全責備、論資排輩,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到底。他還提出對特殊人才要采取特殊政策,要根據網信事業發展的特點改革人事薪酬制度,要打破重學曆、論文、資曆等原有的标準,突出人才評價的專業性、創新性、實用性,以實際能力作為衡量标準。

  習近平還要求有關部門要探索建立适合網信領域的科研成果、知識産權歸屬、利益分配等新的機制,要在人才入股、技術入股以及稅收方面制定新的專門政策,要讓作出貢獻的人才有成就感、獲得感。在人才流動上要打破體制界限,讓人才能夠在政府、企業、智庫間實現有序順暢流動。

  針對我國科技人才流失較為嚴重的問題,習近平指出,随着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才希望來我國發展。就網信事業發展而言,雖然我國離世界最先進的水平還有一定差距,但無可置疑處于第一梯隊,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完全能夠集聚一大批人才。我們要順勢而為,改革各項配套制度,構建具有全球競争力的人才制度體系,在世界範圍内下大氣力引進優秀人才、高端人才。

  引才的同時也要注重育才,也正是在這次會議上,習近平提出了要“建一流的網絡空間安全學院”的具體任務,并表示要舍得“下大功夫、下大本錢,請優秀的老師,編優秀的教材,招優秀的學生”。在習近平倡導下,5年來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在許多高校成立,助推我國網信人才培養邁上新台階。

  六、論述了突破核心技術瓶頸的思想共識

  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試想,如果沒有當年在毛澤東主導下我國取得“兩彈一星”的成功,便不會有後來的讓世界刮目相看,而“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 [16]。改革開放以來,在鄧小平關心下,我國科研人員克服重重困難研制出了正負電子對撞機,力推“863計劃”實施,為我國接入互聯網奠定了基礎。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之後,江澤民提出要“努力在全球信息網絡化的發展中占據主動地位”[17],并适時啟動了金橋、金關、金卡“三金工程”,加速了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普及應用。黨的十六大之後,胡錦濤對“三網融合”和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聯網進行了超前布局,這些都為後來我國互聯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根據新時代形勢的急劇變化,提出了建設世界網絡強國的宏偉目标,并強調要突破核心技術瓶頸,為我國網信事業發展作出了更高的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我國網信事業起步之初,一些發達國家對我國實行技術禁運,好不容易買到幾台高檔計算機也被監視使用。當前,我國互聯網發展的成績有目共睹,但在核心技術上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有差距。比如,“集成電路制造和裝備,做集成電路設計用的 EDA 軟件以及工業設計仿真用的大型軟件等,仍是我們的短闆,亟需予以突破”。[18]

  近年來美國肆意制造貿易摩擦,對我國核心技術開發設置重重障礙,并且依仗其信息技術優勢,肆意打壓我國中興、華為等高科技公司。曆史和現實充分表明,互聯網核心技術是我國網信事業發展最大的“命門”,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是我國網信事業發展最大的隐患,因此,我們要下大力氣、苦功夫,盡快在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

  如何才能實現核心技術突破?習近平在“4·19”講話中給出的答案是“要有決心、恒心、重心”,在20184月的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他又作出新的表述:“要下定決心、保持恒心、找準重心,加速推動信息領域核心技術突破” [19]。所謂“有決心”,就是要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投向核心技術研發;所謂“有恒心”,就是要制定路線圖、時間表、任務書紮實推進;所謂“有重心”,就是要将好鋼用在刀刃上,強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任務部署、集中攻關。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這是我國科技發展實行的一貫方針,也是我國網信事業發展必須貫徹的重要方針。進入新時代以來,在習近平有關網絡傳播和網信事業發展系列重要論述指引下,我們在突破核心技術瓶頸,搶占信息制高點問題上不斷深化共識,同時加快推進高性能計算機、核心芯片、操作系統,以及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前沿技術研究,核心技術創新取得積極進展,“自主創新的技術體系加速形成,5G技術和産業基本實現引領,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布局日益完善” [20],為網信事業加快發展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持。

  七、總結與思考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轉瞬間“4·19”講話發表已有5年時間。5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下,我國網信事業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網信工作頂層設計不斷完善,網絡内容建設管理全面加強,國家網絡安全屏障更加鞏固,信息化驅動發展引領作用更加凸顯,網絡強國建設邁出新步伐,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互聯網發展治理之路,為推進全球互聯網發展與治理體系變革貢獻了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

  “4·19”講話是中共十八大以後,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國内形勢,對如何做好新時代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所作的整體思考、長遠規劃和戰略布局,在中國共産黨互聯網思想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值此講話發表5周年之際,深刻認識講話的價值及意義,準确把握講話的核心觀點與思想精髓,對推進我國網信事業健康發展,加快世界網絡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4·19”講話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高度,創造性地提出了推進我國網信事業發展的目的宗旨,擘畫了我國網絡傳播和網信事業發展的未來,闡述了我國網信事業發展的一系列重要理論與實踐問題。

  梳理和研究講話可以發現,其核心觀點和思想精髓就是開篇所講的“讓互聯網更好造福人民”,這就決定了推進新時代網信事業發展,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原則。學習講話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一系列重要問題,包括建設世界網絡強國是總目标同時也是總抓手,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是輿論支撐,突破核心技術瓶頸是關鍵一招,處理好安全與發展辯證關系是前提保障,明确網信事業管理政企職責是機制保障,建設一支優秀網信人才隊伍是智力支持等。

  在全國人民團結一心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标不懈奮鬥的重要節點,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科技革命方興未艾,為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提供了難得的曆史機遇。我們要以時不我待的精神搶抓機遇,推進網信事業快速發展,努力實現建設世界網絡強國的目标。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一系列關于互聯網發展與管理的新觀點新論述指引下,我國制定出台了《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提出了網絡強國建設的“三步走”目标,到2025年根本改變核心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到本世紀中葉在引領全球信息化發展方面有更大作為。一系列戰略舉措和配套政策措施的出台,相關項目的穩步推進,不僅開啟了我國建設世界網絡強國的新征程,同時也形成了我國互聯網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潮期。

  習近平總書記在“4·19”講話中專門就建設網絡良好生态的問題做了闡述,反映出他對做好網絡輿論工作的高度重視。我國在2016年,即“4·19”講話發表時有7億多網民,占到了全國人口的一大半。人們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交流思想,這必然會對傳統的知識獲取途徑,甚至思維和價值觀念産生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建設網絡良好生态,做好網絡輿論工作,不僅關系網信事業的健康發展,也事關全黨全國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事關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數據,截至202012月,我國網民數量已經達到9.89億,[21] 做好網絡輿論工作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這也印證了當年習近平對該問題的洞見。

  “4·19”講話中涉及的網信領域核心技術攻關,正确處理網絡安全與發展的關系,互聯網企業必須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并重,政府要給予網信領域人才引進和使用培養特殊政策等,都是為了實現建設世界網絡強國的目标而提出的具體戰略舉措,都是服務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目标,都是為了造福國家和人民。從這一整套貫穿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邏輯體系裡,我們可以看到“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熠熠生輝,習近平總書記的人民情懷躍然紙上。

  在慶祝黨的百年華誕之際,重溫習近平總書記“4·19”講話,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踐行新發展理念上先行一步,積極投身網絡強國建設,推動我國網絡傳播與網信事業發展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

  參考文獻

  [1] 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4頁。

  [2] 胡錦濤:《胡錦濤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5頁。

  [3]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學習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04頁。

  [4] 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426日第2版。以下凡引自習近平該講話的内容(無論是帶引号的,還是不帶引号的),不再單獨作注。

  [5]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學習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51頁。

  [6] 新華通訊社課題組:《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要論》,新華出版,2017年,第206-207頁。

  [7] 習近平講話原文第一部分的提法為“讓互聯網更好造福人民”,《人民日報》的報道在綜合講話全文意思的基礎上,以“讓互聯網更好造福國家和人民”為标題。

  [8]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國發展實踐 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人民日報》20151125日第1版。

  [9] 《中國共産黨章程》,《人民日報》20171029日第1 版。

  [10] 《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 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 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一百周年》,《人民日報》2021221日第1版。

  [11] 莊榮文:《把握信息時代機遇 推進網絡強國建設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貢獻力量》,《黨委中心組學習》,2019年第5期,第35-49頁。

  [12] 《習近平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強調 敏銳抓住信息化發展曆史機遇 自主創新推進網絡強國建設》,《人民日報》2018422日第1版。

  [13] 盧佳:《“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解讀習近平關于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的重要論述》,《黨的文獻》,2016年第3期,第32-37頁。

  [14] 鄭保衛、謝建東:《論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互聯網思想的主要觀點及理論貢獻》,《國際新聞界》,2018年第12期,第50-66頁。

  [15] 《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 堅持正确方向創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人民日報》2016220日第1版。

  [16]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9頁。

  [17] 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00頁。

  [18] 倪光南:《中國網信核心技術發展之路——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人民論壇》,201710月上期,第32-33頁。

  [19] 《習近平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強調 敏銳抓住信息化發展曆史機遇 自主創新推進網絡強國建設》,《人民日報》2018422日第1版。

  [20] 莊榮文:《把握信息時代機遇 推進網絡強國建設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貢獻力量》,《黨委中心組學習》,2019年第5期,第35-49頁。

  [21] CNNIC:《第47<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檢索于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102/t20210203_71361.htm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