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時期,以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張聞天等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領導人,以及以陸定一、胡喬木等為代表的黨的新聞宣傳工作領導者,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創造性地将馬克思恩格斯列甯斯大林新聞思想同當時中國共産黨的新聞宣傳工作實踐相結合,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并使其實現了從“自在”階段到“自為”階段的跨越。
(一)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命題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命題的産生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由于當時中國和蘇聯在意識形态與鬥争環境方面存在的巨大差異,馬克思主義在傳入中國之初便出現了嚴重的“水土不服”現象。主要體現在黨内部分同志背負過于沉重的曆史包袱,經驗主義、教條主義、形式主義層出不窮,工作中的無的放矢、削足适履、唯蘇聯經驗是從等問題嚴重。在此背景下,中國共産黨人意識到絕不能盲目、教條地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而必須緊密結合中國實際,創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因此,中國共産黨人開始依據中國國情,對當時我們黨所面對的一系列無産階級革命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進行馬克思主義的新闡釋,由此開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探索進程。
毛澤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拓者,他基于對中國革命進程及社會現狀的考量,于1938年在中國共産黨六屆六中全會的政治報告中,首次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他指出:“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隻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産黨人要學會将“馬克思列甯主義的理論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環境”,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每一表現中帶着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1]。自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為中國共産黨人始終不渝的探索目标。特别是在整風運動中,中國共産黨人自覺地運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等中國共産黨領導人的理論和思想來統一認識,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理論與實踐上都取得成效,在指導實際鬥争及各項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新聞領域,中國共産黨人也開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與實踐探索。時任延安中央研究院新聞研究室主任的李維漢,在《關于宣傳戰與揭露》一文中明确提出,宣傳戰的戰略原則之一就是要嚴守馬列主義立場,并要靈活地将馬列主義運用到中國的具體實踐中[2]。這是将馬克思主義運用到具體新聞宣傳實踐中的一種嘗試。而1942年毛澤東親自指導的《解放日報》改版工作,則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一個典型案例。在毛澤東的指導下,《解放日報》按照報紙要增強黨性和更好地為邊區人民服務的目标實行改版,大膽破除了原先一些教條主義、形式主義的舊框架,從内容到形式都作了重大變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中國共産黨人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積極轉變觀念,逐步厘清對新聞宣傳工作的科學認識,使得中國共産黨的新聞思想在這一時期不斷豐富發展,為推進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積蓄了理論力量。
(二)豐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論内涵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推進與中國共産黨新聞理論與實踐的探索須臾不可分離。在馬克思恩格斯列甯斯大林新聞思想以及共産國際綱領的指導下,在繼承自身以往辦報傳統和經驗的基礎上,中國共産黨人積極探索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中國的實現路徑,并使其理論内涵日臻豐富。例如,延安時期,中國共産黨人針對報紙的功能和作用這一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進行了豐富的本土化探索。1942年4月1日《解放日報》在其社論《緻讀者》中列舉了列甯的“報紙不僅是集體的宣傳者和鼓動者,而且還是集體的組織者”以及斯大林的“報紙是我們最銳利和最有力的武器”等觀點。随即社論對上述觀點進行了本土化闡釋——報紙要想成為集體的宣傳者、鼓動者、組織者和銳利的武器,必須“貫徹着堅強的黨性”“密切地與群衆聯系”“洋溢着戰鬥性”“根據黨的方針倡導各種群衆運動”[3]。由此不難發現,中國共産黨人對黨報功能和任務的論述,是基于中國共産黨具體新聞實踐所進行的思想總結和理論升華,是中國共産黨人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同黨報實踐相結合的智慧結晶,彰顯出鮮明的中國特色。
此外,延安時期黨的主要領導人和新聞宣傳部門負責同志根據革命戰争形勢和新聞宣傳工作實際需要,深刻闡述了如何借助新聞宣傳手段加強黨的思想建設、團結群衆開展鬥争,以及建設并鞏固根據地政權等一系列問題,并就如何堅持新聞事業黨性原則、采用靈活多樣的宣傳方式、建立新聞界統一戰線、堅持為人民服務等新聞宣傳領域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進行了本土化闡釋。由此可見,延安時期中國共産黨人雖然吸收和借鑒了馬克思、恩格斯、列甯、斯大林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一些觀點,但其核心思想是基于自身實踐的原創性内容。正如彭真所說:“毛主席在中國的許多東西,馬克思也是沒有講過的。”[4]
(三)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由“自在”階段推進到“自為”階段
馬克思說:“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5]縱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演進過程不難發現,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産黨人結合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不同曆史階段的實際需要逐步推進和不斷創新,從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由“自在”階段向“自為”階段的演進與轉變。“自在”階段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始于1921年中國共産黨成立初期,而“自為”階段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則始于1938年中國共産黨的六屆六中全會。
早在中國共産黨成立之初,黨的各項工作就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思想統領,新聞宣傳戰線也是如此。但不論是黨的領導者,還是黨報工作者,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認識都經曆了逐步深入和提高的過程。在中國共産黨成立後至黨中央遷入延安前的這一階段,中國共産黨人對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認識尚處于抽象、模糊的狀态,對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理論探索也是片面、零散的,當時具有一定理論自覺的隻是一小部分人。因此,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尚處在“自在”階段。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真正上升至“自為”階段,即成為全黨的新聞宣傳指導思想是在延安時期。在整風運動深入開展的背景下,以《解放日報》改版為主要标志,新聞界邁出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重要一步。在此期間,中國共産黨人确定了黨報在宣傳、鼓動、組織方面的獨特功能,提出了“全黨辦報、群衆辦報”的指導方針,并且進行了文風改造——提倡新文風、反對黨八股等。此外,中國共産黨人還積極利用黨報黨刊揭露國民黨内戰陰謀、推進根據地政權建設、宣傳黨的土地改革主張及各項政策等。這一系列理論與實踐探索不僅使中國共産黨新聞思想得到進一步完善,而且還培育了黨報工作的許多優良傳統。
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過程,是在當時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事業的鬥争實踐中曲折發展并不斷升華的。在此期間,中國共産黨人開展了一系列新聞理論探索和實踐改革,在推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過程中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産黨人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同新聞宣傳工作實踐相結合的理論自覺,标志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開始上升到了“自為”階段。而這一轉變,恰是延安時期以毛澤東新聞思想為主體的中國共産黨新聞思想的發展和成熟所促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