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青年報》陸續刊發《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系列采訪實錄第二十六篇至第五十篇,以“當事人講當年事”的形式,全景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從政不同時期與大學生們交往、交流、交心的故事。這些專訪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反映了30多年來習近平總書記關心關愛青年成長發展的實踐曆程,是系統學習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不可或缺的素材。
喜迎二十大,學習正當時。5月13日晚,研究生會執行主席覃方平帶領研會學生負責人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與大學生朋友們》系列專題的内容,共同觀看了“溫暖——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視頻,并對此進行了分享與講解。

研究生會執行主席覃方平作分享
會上,研會各學生負責人對此分享了自己的心得體會。
研會主席團成員李金蘭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雖然人生道路很長,但關鍵之處往往隻有幾步。雖然人生問題很複雜,但要害在于把握住最基本的東西。人生各有不同,但不同的人生,有一些基本的東西是每個人都需要認真把握的。作為青年學生,我們最基本的東西應該包括三方面:一是理想信念。我們是祖國未來的中流砥柱,青年學子擔負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重任,首當其沖,我們要将個人小我之理想信念與國家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有遠大的理想信念,未來航向才會正确且有能量;二是責任擔當。責任擔當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優良品質,尤其我們作為學生幹部,有責任、有擔當才能做好事、做大事;三是優良品德。青年人應該成為對人民,對社會有用且有責任的先鋒者,責任是第一品質,誠信友愛、忠誠團結是必不可少的優良品德,我們應成為忠誠于黨和人民,忠誠于自我,與人為善、于社會無害的青年人,成為一名忠誠、幹淨、擔當的時代新青年。
研會主席團成員馮敏
經過學習,我深刻體會到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大學生們在各方面的關心與關愛。他曾說:“年輕人不能認為進了大學就進了保險箱,就等着将來直接分配到機關,一定要多接觸社會,補上社會實踐這一課。你們雖然讀了很多書,但書裡有很多水分,隻有和群衆實踐結合,才能把‘水分’擠掉。要給書本上的知識‘擠擠水’,才能得到知識‘幹貨’。”作為新聞專業的學生,更要腳踏實地,積極參加社會實踐,觀察社會民情,體味人生百态,多跑多看多思考,筆下才會更加有力量,才能成長為優秀的新聞工作者,才能更好地投身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實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貢獻青春力量!
公關實踐部負責人黃新茹
習近平總書記談到,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确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青年人富有朝氣,思想活躍,易于接受新的觀念,但是也同樣容易受到外界的鼓動和影響,而這就需要我們經常給自己的思想“擠擠水”,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自己的基本遵循,提升知識水平,加強道德修養,明辨是非對錯,力緻真事實事,以思考取代盲從,以謹慎壓制輕率,少一些頭腦發熱,少一些斷章取義,多一份自省,多一份堅守,護牢思想的陣線,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作為新聞與傳播專業的我們,更是要承擔起新傳人的責任,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傳謠不信謠。
思政教育部負責人姜力卓
在《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一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2020年4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西安交通大學考察,他走進交大西遷博物館,與青年學生親切交談,并對“西遷精神”給予高度贊揚。此前曾有幸去參觀西遷博物館,重溫60多年前,一批胸懷愛國情懷的交通大學師生,堅決響應黨和國家的号召,打起背包就出發,從繁華的上海國際化都市。遷移至貧窮落後的大西北,他們披荊斬棘,來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六十多年後,作為一名青年黨員,“向着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的号召仍然熠熠生輝,投身基層,投身西北,投身到任何一個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這是我們的使命,也是職責,更是我奮鬥的方向!
學術策劃部負責人朱會清
正所謂是敬教勸學,建國之大本;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習近平總書記這些年走進校園,與大學生交流,交心,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以及我們黨對大學教育的重視,在習近平總書記這麼多次與大學生的交流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非常直觀的感受到“愛國”兩個字出現的頻率非常頻繁,可見愛國主義教育處在一個重要的位置,這也是我們從小到大從未中斷過的教育,那我理解的愛國要落實到具體的行動,落實到我們的生活中,去愛我身邊具體的每一個人,愛我們的專業,對我們自己的未來,我們國家的未來充滿信心,努力在自己所處的位置上兢兢業業,奉獻社會,便是不負國家,不負人民,我們學術策劃部也會踏踏實實為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務,助力大家實現自己的學術理想,不負學院,不負同學。
秘書處負責人秦磊
《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章節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暨南大學的講話。這讓我聯想到了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的一個論述:“做好對外宣傳工作要創新對外宣傳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要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就需要我們始終秉持真實與客觀原則。首先要做到講得“清”,即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傳播策略,把故事講得通俗易懂、清楚明晰;其次要講得“新”,要通過創新話語方式、傳播渠道和技術手段,展現新時代各種傳播方式及策略的新氣象、新風貌;最後還要講得“活”,将中國故事講得活靈活現、引人入勝。這就要求我們青年一代要主動擔負起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時代重任,堅定“四個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培養創新思維,紮實理論基礎并根植于具體實踐。時刻牢記黨的教誨,立志民族複興,做堅定的信仰者,積極的奮進者,文化的傳播者和時代的記錄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青春智慧和青春力量!
文體部負責人蔣家悅
2018年10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暨南大學考察時,當聽到不少同學來自港澳台地區和海外時,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同學們好好學習,早日成才,為社會做貢獻,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到五湖四海。我想對于我們新聞專業的學生來說,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為我們将來的發展和規劃提供了一個大概的方向,或者說一個為之努力的目标。在輿論環境愈發複雜的當代,我們很多的對外傳播方式都不能夠适應國際社會的要求,因此年輕人要做一道大橋,一座溝通中外的大橋,要想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到五湖四海,除了要掌握科學的傳播方法,還要自身對優秀傳統文化有深刻獨特的見解,所以,我們的未來任重而道遠。
獎助生活部負責人錢鋒
在學習《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這本書時,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書的第三章。當時在1980年後,習近平總書記任廈門市副市長,與廈門大學的一位張同學結識并建立起了友誼。令人驚訝的是,他還曾前往廈門大學經濟學系,與本專業的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學習馬克思著作《資本論》。由于他将全書認真研讀了三遍并與工作實踐相結合,對書本知識的掌握程度連教授老師們都自歎弗如。習近平總書記還對他們說,年輕人要善于自找苦吃,不要把基層當大車店,而要深深紮根基層,踏實肯幹。
文字/陳曉霞 研究生會各負責人
圖片/伍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