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三全育人 - 正文

不忘初心|清華大學李希光教授應邀到我院作愛國主義教育學習輔導報告

2019/09/29 17:23  張朝萌 袁野  閱讀:

腳步丈量土地 知識通達古今

清華大學李希光教授應邀到我院作愛國主義教育學習輔導報告

 

9月28日下午,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以“一個普通中國人看新中國七十年”為題,在我院西報告廳舉行報告會,勉勵大家要見微知著,小中見大、以小見大,講好自己的故事、講好中國的故事。報告會由鄭保衛院長主持,學院黨委書記唐興、常務副院長劉洪以及300多名師生聆聽了報告。這場報告會也是學院“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學習輔導報告。


(鄭保衛院長主持報告會)

 

“新聞采訪不僅要動腦,更要動手。”講座伊始,李希光教授講述了他和學生的“大篷車課堂”經曆:從帕米爾高原到戈壁沙漠,從西伯利亞鐵路到貝加爾湖,都需要用雙眼雙腳去尋找真相。新聞人要像著名記者範長江和埃德加·斯諾那樣,深入新聞現場,寫出有血有肉的作品。

“學新聞必須關心政治。”李希光教授指出,新聞學子的政治敏感是必不可少的。李教授從10歲開始看報紙,當時報紙隻有政治新聞,沒有娛樂新聞。他對讀報剪報,保持着極大的興趣。在年輕時期還勵志把英語學好,告誡自己“任何時候不能洩氣”。每天早上四點起床聽各個電台的英語廣播,在煤礦工作時就把單詞抄在身上,兩年背了三萬個單詞。談起自己被調到中科院理論物理所擔任實習研究員的經曆時,李希光教授指出,無論是學者還是學生,都要有廣博的知識面和興趣,要走在學科前沿,用通俗的語言和講故事的手法将知識傳遞給普通大衆。

    對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聞“四力”要求,李希光教授認為,新聞學子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記新聞理想和記者使命,踐行“四力”。 “腳力”就是要走基層,除了了解我國的風土人情外,還應該去關注他國人民的喜怒哀樂,這也是深入貫徹“人類命運共同體”觀念的體現;“眼力”就是時刻保持一顆好奇心去觀察别人;“腦力”就是指博覽群書,新聞學子不能隻讀新聞類的書,三百六十行都要涉及到;“筆力”則是把自己觀察到的轉化為有筋骨、有溫度的優秀作品。除此之外,他來補充了第五力—“苦力”:能吃苦,不要投機取巧。在艱苦奮鬥的日子裡,他在日記裡默默鞭策自己:“不做花園裡之花,乃做高峰之青松。不懼任何艱難困苦,不甘平淡渡己一生。”

    “新聞不是八卦謠言,而是最有人情味的東西。”李希光教授認為,14億中國人,每個人都是一篇故事。要“講好中國故事”,首先需要記者深入人民、挖掘故事。要學會用細節來反映出中國人的可愛,反對套話空話。“好記者要靠嘴巴的力量,同時耳朵和眼睛也很重要。”任何感人的故事都有一個瞬間,需要我們認真刻畫出來。而衡量好故事的标準就是受衆愛不愛聽,引導受衆追求真善美和正能量;不一定非得報道典型人物,每個普通人物都能反映一個主題,關鍵在于挖掘。要小中見大、以小見大,見微知著。

 

(李希光教授在講座中)

 

 李希光教授以親身經曆為西大新聞學子上了一堂深刻動人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愛國主義教育學習輔導課。從他的成長經曆到他母親的愛國故事,從他的奮鬥歲月到帶出了一波又一波優秀新聞人才。李希光教授告誡新聞學子,務必堅持愛國原則,為我國的新聞事業增添綿薄之力。

(學生現場提問)

 

 講座結束後,劉洪常務副院長表達了對李希光教授的感謝,他說:“李希光教授用自己真切生動的故事為學生指明了未來的道路方向”。

 

(劉洪教授即興創作一首藏頭詩贈給李希光教授)

 

(李希光教授與西大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師生合影留念)

  

李希光是清華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巴基斯坦文化與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外交部公共外交咨詢委員會委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媒介素養與文明對話教席負責人、中信基金會咨詢委員、《全球媒介學刊》主編。他是清華大學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和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兩所學院的主要創建者,曾任清華大學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常務副院長、新華社高級記者、哈佛大學新聞政治與公共政策中心研究員。

(文/張朝萌 袁野,圖/黃弈穎)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