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蜿蜒,車程颠簸,紅水河上,長虹卧波。當天峨龍灘特大橋慢慢揭開神秘的“面紗”,以橫跨天塹之勢映入眼簾時,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橋梁調研團一掃疲憊,難掩激動之情。
7月20日下午,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橋梁調研團順利抵達天峨龍灘特大橋項目部駐地,調研團受到了項目經理部黨支部書記嶽海江、項目部總工程師羅小斌、副總工程師葉增鑫、副總經理侯凱文等一行人的熱情接待。在葉增鑫的帶領下,調研團來到監控指揮與數據中心,對智慧展廳進行參觀。
精益求精克難關,築就“世界第一拱”
“天峨龍灘特大橋位于廣西天峨縣龍灘水電站上遊6公裡處,是南丹至天峨下老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主橋為上承式單跨600m勁性骨架混凝土拱橋。”進入展廳,“項目簡介”展闆上的内容吸引調研團隊駐足參觀。
天峨龍灘特大橋是首座突破600米跨徑的拱橋,其建成後将成為世界最大跨徑拱橋。“相較于上一個世界第一大跨徑拱橋,它整整突破25米”,葉增鑫的臉上洋溢着自豪。

天峨龍灘特大橋 蔡龍雲攝
然而,要想完成跨徑如此大的混凝土拱橋項目工程,團隊就不得不面對拱座基礎施工、大體積混凝土澆築、主拱肋梁的制造運輸及安裝、纜索吊裝斜拉扣挂系統、管内混凝土灌注、拱肋外包混凝土澆築等六大施工重難點。為突破難關,專家團隊結合人員、材料、機械等資源配置,從工期、經濟性、安全性等方面多次進行分析研究,不斷完善施工方案和技術。
與一般的鋼管混凝土拱橋的施工流程相比,這種使用上承式勁性骨架修建的混凝土拱橋多了一個外包混凝土的施工環節。施工團隊将在8000噸的鋼骨架上澆築28000多立方米重達7萬多噸的混凝土,施工要求高、難度大,極具複雜性與挑戰性。“我認為項目最大的困難在于對後續外包混凝土方案的編制,我們需要從施工的快捷、安全、質量保證等角度和細節進行考慮。”葉增鑫談道。
為了解決方案編制的難題,項目團隊建立了1:1的足尺模型進行實驗,提前模拟外包混凝土的現場施工情況,從而保障外包混凝土方案的合理性、安全性。“通過足尺模型,能夠及時改正我們方案的不足之處,從而保障方案能夠有效落實到現場的施工之中。”葉增鑫進一步補充道。

項目部副總工程師葉增鑫在為調研團講解關鍵性技術 覃緣攝
從監控指揮與數據中心旁邊的涼亭向遠處望去,天峨龍灘特大橋在雲霧中若隐若現,與紅水河交相輝映,周圍群山環繞,風景煞是迷人。但這番山多坡高的景色,曾讓項目團隊産生過不少“苦惱”。
“我們剛開始進來的時候,最大的問題就是整個施工場地相當狹小,兩岸都是山,坡陡壑深,基本上沒有什麼平坦的地方”,嶽海江回憶。除此之外,極其複雜的地形地質地貌讓項目團隊的施工組織相當受限,因此對于施工團隊而言,其不得已的代價是加班加點、延長工作時間。
提到技術層面上的困難,“需要摸着石頭過河”是整個團隊在施工過程中得出的體悟。嶽海江表示,很多技術是以前沒有嘗試過的,團隊需要在以往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進行升級改造,以适應整個施工過程。“工程領域的創新每一次都會令人膽戰心驚,這是因為它沒有回頭的餘地,一旦落地下去,要不然就是成功,要不然就是事故。”

項目經理部黨支部書記嶽海江正在接受采訪 林迪欣攝
“從剛開始的第一次清表到挖基坑,到最後的高墩施工,我們經曆過太多的難題挑戰以及面臨不同的壓力。”嶽海江感慨頗深,“當然,最終在各參建單位的共同配合下,也在鄭院士跟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技術團隊的支持下,基本上是有問題我們就解決,有困難我們就想辦法把它抹掉。”
院士情懷顯匠心,鋪就幸福振興路
嶽海江口中的“鄭院士”,即是天峨龍灘特大橋的主持修建者——中國工程院院士、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土木建築工程學院教授鄭皆連。作為世界拱橋建設新的裡程碑,天峨龍灘特大橋也即将成為鄭皆連耄耋之年的收官之作。
“印象中的院士是一個知識淵博、平易近人的長者,通過這個項目我對院士更是加深了一層印象,概括成‘國之大者’”,嶽海江如是說。天峨龍灘特大橋在2020年6月10日開始正式施工修建。早在2020年1月,鄭皆連就帶着他的團隊對天峨龍灘特大橋進行了初步考察。雖然年近80,但是鄭院士對待工作匠心如初、熱情不減,在整個修橋過程中總是親力親為,在各施工階段對施工現場進行實地調研,并積極與施工團隊進行技術交流。
羅小斌用“認真”和“較真”來形容鄭皆連院士。對于任何一個方案、數據,鄭院士都會看得很認真,并通過他的經驗認知來告訴團隊其是否正确,有時候對于一個不恰當的用詞,鄭院士也會及時予以糾正。羅小斌回憶,關于“纜索吊”一詞的使用,鄭院士曾跟他打電話讨論,并指出該詞在此方案中不夠準确,應該稱為“纜索吊運”或者“斜拉扣挂”,畢竟纜索吊隻是一個工具,在推廣拱橋時使用“斜拉扣挂”一詞顯得更為專業。“這種‘較真’,是對學術較真,是對工程較真,隻有‘較真’才能做出精品。”

項目部總工程師羅小斌正在接受采訪 林迪欣攝
天峨龍灘特大橋項目的順利推進,離不開各個參建單位的共同努力。鄭皆連院士團隊主導的科技攻關全程走在設計與施工前面,全面指導該橋的建設;同時,項目團隊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出發點,以工藝創新為牽引,對不同階段的施工方案進行嚴格審核把關,攻克了施工過程中的許多難題。
功夫不負有心人,今年6月6日,天峨龍灘特大橋主橋拱桁實現高精度合龍,這标志着大橋建設取得階段性關鍵成果,也意味着天峨龍灘特大橋跟老百姓們正式“見面”的日子越來越近。
一橋架兩岸,天塹變通途。天峨龍灘特大橋建成後,将實現南丹至天峨下老高速公路全線貫通,從此結束天峨縣不通高速的曆史。“不管是往東還是往西,甚至是出海大通道,都會節省不少時間”,嶽海江面露微笑,“今後到南甯可能也就隻用三個小時,大概能節省一個半小時的時間。”
天峨龍灘特大橋的建成将架起快捷通道,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助力實現鄉村振興。“我個人認為,天峨縣的青山綠水在整個廣西區裡并不比一些風景名勝區差。之前山高路遠、交通不便,别人過來一趟确實也不容易。”嶽海江說,“包括南天高速公路在内的幾條高速公路一旦建成之後,天峨縣将形成一個比較大的交通樞紐,不管是對旅遊業還是對果業、漁業、林業的發展,都是一個革命性的進步。”
在不遠處,天峨龍灘特大橋仍然披着光輝堅挺矗立,紅水河依偎着橋梁靜靜流淌,仿佛在向人們訴說着那不盡的故事……
當被問到如何描述團隊成員時,嶽海江語氣堅定,“用四個詞概括便是:追求卓越,攻堅克難,精益求精,執着專注”。從項目前期到合龍階段,整個團隊基本上走過了兩年的曆程。嶽海江陷入回憶,“當回過頭來看這些東西的時候,别人覺得這是一些榮光,而我們大部分參建者可能會正兒八經覺得,這是一段讓所有人值得懷念、讓我們覺得感動的兩年。”
文字/郭家媛 劉漢生
圖片/蔡龍雲 覃緣 林迪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