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學院新聞 - 正文

院士情懷 小橋圓夢——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橋梁調研團赴廣西河池天峨縣六排鎮納洞村茅以升公益橋-院士橋開展實地調研

2022/08/04 23:20    閱讀:

驕陽灑下熱情的光輝,在蔚藍的天空下,青山環繞着一排排整齊的房子。鳥兒舒展優美的歌喉,蝴蝶在陽光下翩然起舞,人們忙着曬玉米、出門趕集,一片祥和安甯的景象。

721日上午,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橋梁調研團抵達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天峨縣六排鎮納洞村,對中國工程院鄭皆連、秦順全兩位院士捐資建立的茅以升公益橋-院士橋開展實地調研與就地采訪活動,通過了解納洞村群衆的日常生活與故事,深刻感悟院士無私奉獻、心系群衆的大國工匠精神。調研團全體成員受到了納洞村村委會、納洞村小學教師與納洞村的村民們的熱情歡迎,大家親切交流,氣氛良好。

圖片

院士橋全貌 彭道傑攝


人民群衆的幸福橋

在院士橋建成以前,每次一遇到大風暴雨等天氣,納洞村的村民們就十分頭疼。納洞村村支書索文龍告訴我們,納細河穿村而過并将村莊分成兩半,因此是村民們出門幹農活、出山趕集與學生們上學的必經之路。從前村裡隻設有一條僅可供人通行的風雨橋與漫水路,每當暴雨來臨,洪水倒灌,沒有護欄的漫水路瞬間就被淹沒,大家隻得望水興歎。提到從前的漫水路,村民譚秀捌感慨道:以往下大暴雨,我們連莊稼地都過不去,壓根查看不了情況,現在方便太多了。納洞村六年級的小朋友索彬墨也說道:當時覺得下大暴雨就上不了學,感覺挺慌的,還需要請大人背着我們過去。

圖片

湍急的納細河穿橋而過 彭道傑攝

 

納洞村小學老師索文芳也動情地說道:我從小就在這裡長大,每次遇上大雨天氣,我們幾個小孩子就一手拎着書包,一手拎着褲子,趟水過河上學。索老師還告訴我們,前兩年他路過納洞村,村裡正好又發大水。村民們紛紛聚集在地勢較高的小山坡上遙望湍急的河水,對他說:五叔(索文芳),你看河水漲得這麼快,學生過不了河、我們過不去勞作,你能不能寫一個報告請政府幫我們解決這一個難題?索老師立刻答應下來,将報告交給了村委會,村委會也及時向縣政府表明了大家的訴求。最終,鄭院士了解到了大家急切的建橋願望,确定在納洞村建立這一座公益橋。如今,院士橋穩固矗立在湍急的河流上,與山水相融,成為了納洞村一道亮麗的風景。

圖片

納洞村小學老師索文芳 彭道傑攝

 

院士橋的修築,既為學生們解決了在極端天氣上學難的問題,又給村民們的日常生活與農業勞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是人民群衆的幸福橋。鄭院士了解到群衆的建橋意願後,便确定在納洞村建造這座公益橋,體現了院士關愛群衆的濃濃情懷。鄭院士雖年事已高,但仍堅持親自前往納洞村進行實地考察,村支書索文龍感動地說:院士當時到來的時候告訴我們村委,這裡進入比較困難,大家都很不容易,我想幫大家解決民生問題,也讓孩子們能夠上學’”。院士心系民生,村民們紛紛對院士表達深切的感激之情。


人民群衆的緻富橋

納洞村共有276戶村民,一千多口人,屬于特大型村莊。而調研團在納洞村走訪的時候,發現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幾大籮筐的玉米,村民們正忙着晾曬玉米和剝玉米粒。通過詢問村民,我們得知納洞村的生産作物以玉米、水稻、豆類為主,多數情況下自産自用。修築院士橋之前,村民販賣農副産品或者購買生産勞作必需品時,通常隻有以人力為主的低效運輸方式,并且伴随着雨季的來臨,這僅存的運輸方式也被切斷。然而現在的院士橋不僅可以做到車輛運輸,還解決了舊橋在設計上排洪量不達标的缺陷。同時,當地政府還拓寬了後續道路,使得交通水平大大提升。納洞村小賣部老闆索文東告訴記者:院士橋的修建使得遊客進村更加方便,相應地增加了遊客量。納洞村作為廣西壯族螞��文化起源地,本身具有感受壯族文化特色的旅遊價值,在修築院士橋之後,遊客可以更加深入納洞村,了解到更多關于螞��文化,我們小店的生意也更好了。

圖片

小賣部老闆索文東 黃桂清攝

 

我們還了解到,納洞村的貧困戶村民積極參與到院士橋修築的過程中,在增加了收入的基礎之上,也能掌握一部分修建橋梁的技藝,真正地改善了民生。同時,新修的院士橋在鄉村振興緻富之路的主要組成部分——教育方面的作用也功不可沒,新修建的院士橋比之前的漫水橋更加堅固、美觀,現在這裡的學生不再會遇到洪水漫橋而無法安全上學的難題,教育教學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人民群衆的願望橋

在院士橋拍攝的時候,調研團的成員發現橋身上篆刻着一些形似青蛙的圖騰。通過詢問村委會村支書和村裡的居民,大家了解到這是壯族特色的��文化。螞��,就是壯族人民對青蛙的俗稱。納洞村村支書索文龍告訴調研團,納洞村被稱為��第一村,廣西壯族自治區紅水河螞��文化的起源地就是納洞村。而在疫情大規模爆發之前,他們每年都會在村裡舉行隆重的螞��文化節。以前每到這個時候,村裡都會迎來兩萬多遊客前來參加活動,極大地帶動了村裡的旅遊業發展,讓家家戶戶收入增加了不少。

圖片

橋身上的螞��圖案 彭道傑攝

 

如今因為疫情限制,村裡螞��文化活動的規模減小了許多,村民們都深感遺憾。提及對家鄉未來發展的期盼,村民譚秀捌懇切地說道:真心希望我們村可以把��第一村的名号立穩。原來交通不便,現在院士橋建成了,遊客來村裡更加便利,真的非常感激院士的幫助。把螞��文化作為一個發展旅遊業的好契機,農家樂可以發展起來,我們的農産品可以直接在村裡賣給遊玩的遊客,這樣更新鮮,也不需要再走遠路到縣城去,經濟收入也會更高。随後調研團也把村民們的訴求轉告了村委會,大家一緻認為院士橋的建立,對于未來納洞村旅遊經濟的發展将起到更大的促進作用,應該更合理地規劃好村裡的文化旅遊建設。

圖片

村民譚秀捌在家門口 黃桂清攝

 

院士橋的建立,讓原本交通閉塞的納洞村有了更好的發展旅遊業的機會。橋梁雖小,卻促進了村裡與外界的交流。大家熱切期盼螞��文化節能夠早日重新舉辦,在近一步帶動村裡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能弘揚壯族優秀傳統文化。村支書索文龍回憶鄭院士在村裡考察的時候曾表示,這座橋建成以後,可以更好地便于遊客進出村子,更好地弘揚納洞村的壯族傳統螞��文化。索書記感慨雖然隻見了鄭院士短短幾面,但是鄭院士卻像家人一樣,特别關心他們的日常生活與經濟發展問題。院士的濃濃家國情懷也打動了在場的調研團成員,大家紛紛表示了對院士的敬佩,也祝福納洞村的美好發展願望早日實現。

圖片

調研團和村委會幹部開展座談會 彭道傑攝


對于前來開展橋梁調研活動的同學而言,納洞村的這趟旅程無疑是一段能令人無限回味的深刻記憶。親身到達納洞村實地調研後,調研團成員們紛紛感歎于院士橋的精緻美觀,感歎于兩位院士的無私奉獻精神,并切實體會到院士橋建成對納洞村村民生活帶來的諸多便利、對納洞村農業和旅遊業發展帶來的積極作用。希望在将來,納洞村的螞��文化能夠重新站上舞台,打響納洞村的文化品牌,也希望這座不懼風雨的院士橋能夠亘古長存、繼續守護這個山清水秀、熱情好客的村莊。

圖片

調研團和村委會幹部合影留念 彭道傑攝


 

文字/覃緣 代姝玥 項嘉誠

圖片/彭道傑 黃桂清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