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學院新聞 - 正文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新型傳播融合發展學術論壇在同濟大學舉行

2024/05/28 20:31  況家家  閱讀: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新型傳播融合發展學術論壇在同濟大學舉行

人民出版社 www.ccpph.com.cn 2024-05-28 來源: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2024年5月25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新型傳播融合發展學術論壇在同濟大學成功舉辦。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校長鄭慶華看望與會專家并展開深入交流,他表示同濟大學剛剛發布“人工智能賦能學科創新發展行動計劃”,期望論壇緊扣馬新觀學科根本,深入研究數智時代的新聞傳播學創新發展之路,感謝各位專家學者為同濟新聞傳播學科發展共同助力。



本次論壇特邀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新聞學科著名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鄭保衛教授,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首席專家、湖南師範大學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潇湘學者”尹韻公教授,複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新聞大學》主編張濤甫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新聞與傳播研究》執行主編朱鴻軍教授,蘇州大學傳媒學院執行院長陳龍教授等十餘位國内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領軍學者,以及來自清華大學、複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二十餘所高校的馬新觀資深學者和澎湃新聞等媒體平台的業界精英,圍繞新時代下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議題熱烈研讨、建言獻策。論壇由同濟大學藝

術與傳媒學院承辦,上海市委宣傳部部校共建新聞學院領導小組辦公室給予積極指導。



盛會開幕

論壇開幕式由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李麟學教授主持,同濟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呂培明教授、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黨委書記張豔麗書記、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鄭保衛教授分别緻辭。



呂培明常務副校長首先代表同濟大學對與會嘉賓表示誠摯的歡迎和感謝,他在緻辭中談到,面對當前媒體傳播結構的顯著變化和國際傳播環境的新态勢,如何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育,促進其與新興媒體技術的融合,對于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聞學科體系、培育具有本土特色和創新能力的新聞人才、以及加強和擴展新時代的主導思想和輿論至關重要。正如習總書記強調,新聞觀是新聞輿論工作的靈魂,黨的二十大同樣指出“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态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态”。目前,同濟大學不斷探索全媒體科研和人才培養,依托學科優勢和人才優勢,在全媒體科研和人才培養領域不斷探索。借由此次論壇,希望能搭建起溝通的橋梁,激發思想碰撞,推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新聞傳播學在新時代的新發展。

呂培明副校長

  張豔麗書記在緻辭中談到,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時代宣言下,高校新聞教育工作承擔着為新聞工作者扣好“第一粒扣子”的重要任務,做好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交流探讨馬克思主義新聞議題适逢其世,正當其時。在新的時代和技術發展背景下,同濟大學積極響應時代号召,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論與實踐教育,推動其與新興媒介技術的融合。希望藉由本次論壇,能夠通過同仁們的深入探讨,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引領入主流,搭建起探讨中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現狀和未來發展的學術平台,并進一步圍繞媒體融合時代的新特點,打造出高質量新聞傳播人才高地,共同推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深入研究和廣泛應用。

張豔麗書記


鄭保衛教授在緻辭中指出,随着數字媒體的高速發展,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擔負着新使命與新要求。新聞院校需要重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堅持新聞立院,新聞立學。他進而強調要培養時代新人,指出新聞院校要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學習教育作為核心内容和中心環節,要實現專業教育和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實現人員和過程的全覆蓋,要堅持用馬新觀鑄魂、勵志、導向。同時要将堅持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作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重要學術研究方向,隻有把個人的學術研究與國家、民族、社會,乃至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目标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實現其學術價值,并通過民族傳播、氣候傳播等創新實踐詳加闡釋。

鄭保衛教授


主旨演講


 

王鑫教授


李淩燕副教授


   

  主旨演講環節由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傳播系主任王鑫教授和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傳播系副主任李淩燕副教授分别擔任上下半場主持人。

  上半場中,湖南師範大學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潇湘學者”尹韻公教授以《馬新觀教學的曆史回顧與經驗呈現》為題。他首先抛出“什麼是馬新觀自信”的疑問,指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理論的實踐需要現實基礎的支撐。進而講到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經驗不僅要緊貼中國實際,而且要緊貼世界前沿,連通中外溝通世界,具備國際視野。同時要警惕“新八股”“洋八股”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學術研究的影響。

         

 

尹韻公教授

 複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張濤甫教授的演講以《傳播格局轉型與新聞觀話語重塑》為題。當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業已成為中國傳播場域的主流話語,要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理解框架,放在中國語境下進行“在地化”考量,才能真正把握中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真谛。在傳播格局改變和世界大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需要做到“專業共識-社會共識-人類共識”的三種“連通器”的共識連接,他強調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廣義新聞觀,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需要為中國和世界提供理解“總體性社會事實”的意義框架。


張濤甫教授

   蘇州大學傳媒學院執行院長陳龍教授以《用馬新觀指導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為題,圍繞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知識體系建設與發展展開。他認為我國新聞傳播知識體系以“人民性”為邏輯起點,以新聞傳播實踐為曆史脈絡,從而形成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知識體系。放眼技術變革大趨勢下,與時共進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具有“糾偏、解放”的價值意義。我國傳播自主知識體系建設不僅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主流思想,從技術邏輯、媒介邏輯、行動者網絡邏輯的三種邏輯維度理解未來的傳播趨勢,同時,提升人文關懷也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技術疊代時代下的關鍵所在。


陳龍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新聞與傳播研究》執行主編朱鴻軍教授談到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困境與破局。他介紹團隊在調研中的實踐發現,目前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中存在建設思路不清、重視程度不夠、建設方案不明以及内外協調不足四個現實困境。在“信息找人”的新媒體時代下,需要繼承“全黨辦報”的曆史底蘊并向“全黨辦媒體”的方向創新,強調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論創新是推動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有效之法。

朱鴻軍教授


 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李麟學院長帶來了題為《融合創新——馬新觀定錨新型傳播實踐》的演講。他系統介紹了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在學科融合發展上的嘗試。學院目前融合自身在新聞傳播學科教育與實踐方面的經驗優勢,結合學校在人工智能、城市、設計、藝術等學科方面的資源優勢提出馬新觀與跨媒介新型傳播融合發展,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以“全媒體”為特色,聚焦媒介文化、智能傳播、城鄉傳播和視聽傳播四大研究方向,緻力以“人文-技術-藝術”為教學宗旨,培養“能說-能寫-能做”的優秀人才。近年來,學院在拓展馬新觀團隊、馬新觀課程建設、馬新觀校際交流以及産學實踐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從而形成“築牢核心、走向交叉、走向新興、走向田野”的新嘗試。

 

李麟學院長


主旨演講下半場,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唐遠清教授以《數智傳播時代的新聞傳媒人才培養》為題。他從學科視角和技術視角切入對新聞傳播專業的憂思。面對智能化、開放化、技術化的數智時代,他提出“新三高”培養目标和“三位一體”交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應對策略。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一方面需要以高度專業化、高社會适應性和高度智能化為目标,提高新聞傳播人才的專業能力、社會适應能力以及新聞生産能力;另一方面,要以“人文、專業、技術”三位一體的模式賦能人才培養建設。

唐遠清教授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副院長洪宇教授在《從認識中國到認識世界:淺談國際傳播研究國際化的路徑與方法》演講中以國際傳播的視角切入,指出批判學派存在資本主義現代化的認識盲點,從而忽視了第三世界國家的政治能動性。她進而提到,失序與東升西降成為了國際格局演變底色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我們需要推動新的全球化,通過擺脫“帝國之眼”和挖掘“他者認同”的方式來實現中國轉型,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

 

洪宇教授


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黨委書記馬忠教授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實踐和理論上的統一談起,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别于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标志,強調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哲學邏輯起點,需要正确明晰新聞、輿論與宣傳三者之間的關系,拓展新聞傳播學科與國家戰略的對接,并在具體的新聞實踐中貫徹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立場觀點與方法。

馬忠教授


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劉勇教授帶來了題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話語的中國智慧和國際擔當》的演講,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内含天下情懷,人類命運共同體話語是中國智慧的有力體現。目前中國處于遭受西方話語霸權的現實困境,需要通過構建學術話語、塑造強大國際傳播能力的方式為世界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劉勇教授


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黃典林教授以規範理論為切口,聚焦于國際傳播的正當性。他指出由于規範理論對于現實有解釋與規範的雙重作用,因此在國際傳播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他進而談到我國規範理論研究的缺失是造成當代中國國際傳播實踐結構性困境的原因之一,未來的國際傳播研究中要充分激活文化思想資源,關注數字媒介技術發展下的媒介環境變革,構建起的納入更多分析維度的“總體性理論”。

黃典林教授


澎湃新聞政治新聞部總監、高級記者陳良飛先生認為随着網絡大範圍、高頻率進入新聞報道,塑造故事成為了新聞造假的主要手段之一,而在技術變革和流量壓力下,新聞真實性已經面臨時代挑戰。他同樣分享了在新聞生産業中,記者的調查方法和已經發生巨大改變,平台權重過大成為了阻礙新聞調查的主要原因。

 陳良飛記者

圓桌論壇

    随後進行的圓桌讨論由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薛念文教授和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王智麗助理教授、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唐遠清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黨委書記馬忠教授分别擔任上下半場的主持人和點評人。圍繞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國際傳播格局變化、意識形态話語體系構建、紅色文化弘揚策略等命題,與會嘉賓們紛紛從各自院校學科特色和研究經驗出發,分享經驗成果、碰撞學術觀點。


圓桌讨論上半場中,上海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偉長學者朱清河教授認為,新時代中國特色新聞思想正在從“人民至上”到“人類至上”,在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同時,既要“講好中國故事”,還要“講好世界故事”,展現出大國、強國該有的新聞文化自信與價值訴求。

  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齊愛軍教授介紹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研究顯示互聯網平台的興起促進了對話新聞形态的形成,使“人民性”文本落實、顯化于新聞文本中,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本質且不可忽視的重要屬性。

  東華大學人文學院李淩燕教授聚焦于紅色文化資源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中的探索與實踐,指出紅色新聞資源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具象形态,通過叙事式、探索性融入再到創作類融入的方式深化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解厚度。

  清華大學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虞鑫副教授聚焦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提到要關注時代變遷和社會議題變化對于高校學生新聞觀念的影響,要積極結合數字時代的技術資源優勢創新馬新觀專業課程教學體系,将馬新觀教育落深落實。

  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韓亞輝副教授闡述了媒介化時代下“講故事”模式在對外傳播中的多個生動實踐案例,說明講故事既是一種寫作技巧,亦是一種情感充沛的媒介語法,更是一種指導新聞工作的新聞理念,為政治傳播提供社會抵達方案。

  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助理教授王智麗指出随着中國社會轉型、全球政治格局巨變、媒介化三大趨勢疊加,意識形态話語場域表現出易感、活躍的特點。她進而從主體、内容、平台、受衆與效果五方面對網絡空間的主流意識形态傳播模式進行歸納和總結。


 圓桌讨論下半場中,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薛念文教授聚焦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脈絡,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推行、融合、創新馬克思主義思潮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中國共産黨的卓越工作在馬克思主義的早期傳播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南京師範大學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王繼先研究員分享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視域下對新聞人物史研究的随想。提出在千人一面的人物史研究中,人物的心靈是可以再現的嗎?并強調指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價值目的,被研究者的主體性應該得到充分呈現。

   複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唐榮堂副教授聚焦于毛澤東“黨内宣傳”中的核心要義——理論武裝,闡述了理論武裝中“革命、理論與實踐”的基本内涵,指出“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理論武裝的基本原則。

   上海師範大學影視傳媒學院錢曉文教授指出數智化時代下智能革命從理念和實踐兩個維度推動新聞傳播教育的發展,在整合資源、構建特色、内強素質、外塑形象四個方面創新新聞傳播教育體系。

   呂梁學院中文系新聞學專業負責人常志剛老師介紹了呂梁學院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下的實踐嘗試,他們通過實地調研、走訪和談話搭建起《晉綏日報》數據庫,為弘揚中國紅色文化做出卓越貢獻。

   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李麟學教授和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傳播系主任王鑫教授分别作總結和閉幕緻辭,再次感謝各位領導和嘉賓對本次論壇的大力支持和卓越貢獻。

綜合與會嘉賓們的觀點與讨論,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發展需要從四個維度入手:一是要重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本體理論課程建設與創新;二是要培養具備智能技術專業能力的新聞人才;三要積極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融合國家戰略與實踐;四是要立足于問題導向意識,服務國際傳播和對外交流。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目前也正在新文科建設和學科交叉融合的大背景下,不斷深化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的“全媒體+大藝術”跨學科發展格局。未來,學校将以馬新觀為引領,以全媒體為目标,緊跟信息技術新發展和業界格局新變化,培育“入主流、有特色”的一流學科教育,為加快構建助理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新聞傳播學科貢獻智慧力量。

責任編輯:況家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