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師生參加中國新聞史學會 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史專業委員會2024年年會

2024/09/20 20:57    閱讀:

9月14日至9月15日,“中國新聞史學會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史專業委員會2024年年會”在甯夏銀川北方民族大學舉行。我院廣播電視與新媒體系主任薛強副教授以及楊名宜助理教授,碩士研究生韓一鑫、孟伊娜、李嘉瑩、周玮婷受邀參會并宣讀論文等學術交流。

薛強副教授在分論壇五“傳統媒體轉型發展研究專題”分享了和指導的2023級碩士生陳岚合作完成的論文《民族地區融媒體中心發展研究—以南甯市融媒體中心為例》。今年5月11日,南甯市融媒體中心整合了南甯日報社、南甯廣播電視台等市級傳媒資源挂牌成立。論文分析了南甯市融媒體中心成立以來的發展現狀,取得的成果與存在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發展建議。研究認為,南甯市融媒體中心要在促進民族融合、增強民族凝聚力、加大國際傳播力度等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薛強副教授在分享研究論文


楊名宜助理教授在分論壇四 “媒體新技術傳播研究專題”宣讀了和指導的2023級碩士生韓一鑫合作完成的論文《文旅數字人在中華民族共同體中的民族文化實踐與認同路徑研究》。研究旨在通過技術物質性、交互物質性、數據物質性三個維度探讨虛拟數字人在民族地區的文旅實踐中如何賦能民族地區的文旅産業,探索虛拟數字人如何嵌入中華文化共同體的路徑與機制,為民族地區民族文化傳播的轉型升級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啟示。



2023級碩士生周玮婷在論壇三“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播研究專題”宣讀了和導師黨瓊副教授、2023級碩士生孟伊娜合作完成的論文《話語視角下廣西非遺美食的對外傳播現狀、困境與對策—以YouTube的螺蛳粉熱門視頻及評論為例》。本文以廣西國家級非遺美食柳州螺蛳粉為研究對象,探讨其在海外媒體平台Youtube上的基本傳播情況。研究發現,涉及螺蛳粉的視頻的話語聲量較小;話語主體多為華人網紅,他們與洋網紅及海外民衆共同構建了非遺美食的國際傳播生态,但傳播主體多元性仍有待加強,翻譯問題與國内宣傳矩陣缺位導緻廣西非遺美食走出去遭遇“文化折扣”、話題流量小且流于表面的困境。研究提出加快文化轉譯研究、完善傳播矩陣布局、巧借數字文化産品和革新傳播手段技術等對策,推動螺蛳粉等廣西非遺美食在國際舞台上更好地傳播和發展。

2023級碩士生李嘉瑩也在論壇三“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播研究專題”宣讀了《民族節日中的鄉村文化空間生産—以抖音平台武鳴三月三歌圩短視頻為例》研究論文。研究以抖音平台上“中國壯鄉”武鳴地區的三月三歌圩為研究對象,試圖探究官方媒體與本地村民從哪些層面建構了民族節日中的鄉村文化空間,以及其文化空間生産具有怎樣的特性。研究認為,對“武鳴三月三歌圩”這一節慶的鄉村文化空間生産圍繞生活化的公園鬥歌、儀式化的文旅晚會、曆史化的時代叙事三個層面展開,其中,官方媒體賬号的抽象化融合叙事與普通用戶的具象化日常記錄相結合,共同塑造了武鳴三月三期間的文化空間。


薛強副教授(左二)、楊名宜助理教授(右二)、李嘉瑩(左一)、孟伊娜(右一)參加論壇合影


本次年會由中國新聞史學會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史專業委員會主辦,北方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承辦。年會的主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民族地區新聞與傳播”,設立了8場分論壇進行學術交流。來自武漢大學、廈門大學、河北大學、甯夏大學、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雲南大學、新疆大學、内蒙古大學等40多所高校及媒體的130多位專家學者以及研究生等參加了本次盛會。(文/薛強 楊名宜,圖/年會組委會)



圖文/薛強 楊名宜

編輯/陳可昕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