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暑期社會實踐隊走進全州
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組織師生開展“發現美・傳播美”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學院黨委書記唐興一行10人,于2020年7月19-21日來到廣西桂林市全州縣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等紅色基地開展學習調研活動,師生們先後參觀了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鳳凰嘴渡口舊址、闆塘紅軍烈士陵園;尋訪了紅軍烈士墓的守墓人,了解蔣家五代守護紅軍墓的往事;重走湘江戰役路線,祭奠紅軍英魂;了解在湘江戰役中犧牲的烈士遺骸收殓保護和紀念設施的建設情況,親身體悟堅定信仰的力量。應中共全州縣委宣傳部的邀請,對紀念館和全州縣紅色文化景點講解員進行了專業培訓。
參觀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
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位于桂林市全州縣才灣鎮境内,是湘江戰役三大阻擊戰之一腳山鋪阻擊戰舊址所在地,紀念園包括紀念林區和紀念館區兩大部分。

全州縣委領導與我院師生在紀念館前合影
紀念館分為三層,師生們跟随講解員的講解逐層參觀。館内存有豐富翔實的文獻資料,清晰生動的黑白圖片,寶貴真實的戰争器物;紅軍長征時期所用的武器,如手槍、迫擊炮等在館中均有展覽,還展有手搖發電機、收報機等軍事用品。陳列着的當時領導人的親筆書信,以及大量的烈士遺物,真實再現了長征時期紅軍戰鬥的情形,生動展現了湘江戰役中血與火、生與死、存與亡的一幅幅曆史畫面,生動記述了我們黨在長征途中經曆的艱苦卓絕鬥争。
![說明: C:\Users\lenovo\AppData\Roaming\Tencent\Users\1127957232\QQ\WinTemp\RichOle\R459I0(18%]IOIR$}(V3)6V.png](/__local/B/7A/2A/8CE910D249B18C33F7D1B1CC242_059C6FFF_40E9.png)
師生參觀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
英雄史詩,不朽豐碑。紀念館采用多種先進的展陳手段,既有的曆史文物、文獻、圖片資料等進行展示,又有大型雕塑、繪畫、場景模拟和聲光影像多媒體等現代技術手段的支持,系統全面地展現了紅軍長征的全過程,又重點突出了湘江戰役的悲壯慘烈。大家聆聽着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曆史故事,觀看着一張張見證戰火的曆史照片,注視着一座座情景再現的雕塑展品,它們記錄着革命先烈們為民族獨立而英勇獻身的壯舉,傳遞着紅軍戰士生生不息、不屈不饒、英勇頑強的鬥争精神。
尋訪紅軍烈士守墓人
全州縣才灣鎮米花山紅軍烈士墓,安葬着7位無名紅軍烈士的遺體。從1934年至今,才灣鎮蔣家祖孫五代人,已在烈士墓旁守護了86載春秋。76歲的蔣石林老人冒雨為師生們講述祖輩守護烈士墓的故事和紅軍烈士們在革命期間那段悲壯的曆史。

米花山紅軍烈士墓
1934年11月,紅軍在村裡駐紮的時候,紅軍戰士們主動幫着村民挑水、劈柴、搞衛生,村民們也幫紅軍磨米、蒸紅薯,軍民其樂融融。同年11月27日至30日,湘江戰役覺山鋪阻擊戰全面打響,紅一軍團二師六團、紅一師先後駐防左翼前沿陣地米花山,阻擊從北面南下封鎖湘江的國民黨湘軍4個師。當時湘軍在飛機、大炮支援下對紅一軍團防守的米花山和虎形山陣地發動猛烈地進攻,紅一軍團與湘軍激戰三天兩夜,實力懸殊太大,戰鬥空前慘烈,傷亡慘重,紅軍犧牲3000餘人。戰鬥結束後,村民蔣忠太帶着時年12歲的兒子蔣受宇到離家三四裡外的米花山砍柴。父子倆在山上的亂樹叢裡發現了7具紅軍遺體,二人冒着被殺頭的風險,将7具紅軍遺體用席子和稻草裹着就地掩埋。自那以後,每年的清明和春節前夕,蔣忠太一家人都會為紅軍烈士掃墓,并給後代和村民們講述當年紅軍的故事。後來,蔣忠太因為堅持守護紅軍墓被當地的桂軍和土匪迫害,蹲進了大牢,受盡了委屈,年僅四十多歲就匆匆離世了。臨終前,蔣忠太特意交待後人,一定要世世代代守護好這座紅軍墓。

蔣石林老人講述紅軍烈士事迹
蔣家後代繼承祖輩遺志,蔣忠太的兒子蔣受宇老人在79歲去世後,他的兒子蔣石林從父親的手裡接過了守護紅軍墓的接力棒,年年堅持為紅軍墓祭掃。有些村民想利用這片土地種植林木,由于擔心紅軍墓被平整掉,蔣石林老人多次主動上門勸說,紅軍烈士墓最終得以保存。老人将烈士們的事迹告訴自己的兒子、孫子,要求他們将守墓當成自己的責任,将虔誠的信念傳遞給子孫後代。蔣石林的孫子蔣明峰表示,一定會繼續做好守墓人,即使以後外出工作,一定會抽出時間回鄉祭掃紅軍烈士墓。
祖孫五代86年守護紅軍英靈,守墓人守護着的不僅僅是紅軍烈士的遺體,更是那一段蕩氣回腸的曆史,那一曲高歌勝利的英雄史詩,那用生命和鮮血染就的赤誠的紅色,那久久飄揚在中華大地上不屈的華夏忠魂。
重走湘江戰役路線
桂北地區三條古道中的全灌古道與湘桂古道在全州古嶺頭交彙,這兩條兩千年多前的古道石闆路是當年長征紅軍和黨中央走過的路。為緬懷和感受中央紅軍長征時的艱難與無畏,師生一行來到湘桂古道的全州段,沿着先烈足迹,在曾經灑下紅軍戰士鮮血的石子路上,開始了近兩個小時的徒步體驗,最後來到曾經的湘江戰役的戰場——古嶺頭村,感受當時的曆史厚度。

紅軍長征湘江戰役湘桂古道全州段
山路坎坷崎岖,僅容一人行走。曾經紅軍行軍的痕迹早已消失殆盡,但蜿蜒在山野間的羊腸小道,仍然訴說着行軍路程的艱難和漫長。翻越過一座大山,山腳下流淌着清澈的泉水。黨的三大紀律有“不拿群衆一針一線”的要求,為了不打擾周圍村民,紅軍選擇在離村莊較遠的溪流旁邊紮營。在古嶺頭村,講解員為師生講述了發生在這裡的一場悲壯的紅軍阻擊戰——古嶺頭阻擊役,這是一場從前未載入史冊的戰鬥,當時的紅六師第十八團奉紅三軍團首長的命令,接過紅五師擔任後衛掩護的重任,在古嶺頭村附近的燒天嶺同桂軍進行了一場慘烈的阻擊戰。由于敵我力量懸殊,在桂軍的包圍封鎖下,紅十八團奮力抗擊,但由于桂軍攻勢猛烈,紅十八團終究不敵,全體英勇犧牲在敵人的炮火之中。

講解員為師生們講解在湘桂古道發生的故事
鳳凰嘴渡口舊址是當年湘江戰役中紅軍搶渡湘江的四大渡口之一。1934年12月1日,屏山渡口、大坪渡口、界首渡口相繼失守後,鳳凰嘴成為了湘江以東紅軍各部搶渡湘江的最後一個渡口。社會實踐隊來到鳳凰嘴渡口,放眼望去,鳳凰嘴渡口的位置距離江對岸有一百多米,現在當地老百姓渡江使用的是渡船,不到4分鐘就可以到達江的對岸。但在當時,為了渡過這短短的一百多米,紅軍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渡江時,紅軍頭頂是敵軍飛機的轟炸,身後是桂軍的機關槍掃射,傷亡慘重。

鳳凰嘴渡口舊址
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水一豐碑。光華鋪阻擊戰,腳山鋪阻擊戰,新圩阻擊戰,古嶺頭阻擊戰……在這場“最慘烈、最悲壯”的戰役中,紅軍将士浴血奮戰,突破湘江,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圍殲紅軍于湘江以東的企圖。但也付出了慘烈的代價,湘江灑滿了烈士鮮血。紅軍戰士們的遺體有的被江水沖走,有的堆積在湘江兩岸,鮮血染紅了湘江,村民将紅軍的遺體掩埋在離渡口不遠處的淺灘邊。湘江戰役之後,當地老百姓就留下了“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的誓言,以示對紅軍英烈們的懷念。
培訓紀念館講解員
地處廣西北大門的全州縣依托湘江戰役遺址等特色資源,大力打造湘江戰役紅色旅遊教育基地,發展紅色旅遊産業。為提高講解員的業務素質,樹立紅色文化旅遊的新形象,全州縣委宣傳部邀請我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授李朝珍開展講解業務培訓,紀念園講解員和全州縣各紅色文化景點的講解員參加了培訓。

李朝珍教授與講解員互動
李朝珍教授的培訓内容分為:講解技巧和講解禮儀兩大部分,對當地講解員的普通話發音、講解發聲技巧、講解的禮儀禮節和姿态等問題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培訓與輔導。培訓會上,李朝珍教授與學員們開展了積極的互動交流,我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同學作示範,學員們親身體驗,培訓氛圍生動活躍。紀念館講解員唐佩佩在培訓後說道:“李朝珍教授的培訓内容深入淺出,對我們的講解業務很有針對性,讓我更自信了。今後自己要不斷鑽研講解技巧,做好講解工作,為弘揚紅色文化盡自己一份力。”學院黨委書記唐興在培訓會上談到,講解員就是引導員,遊客的遊覽路線、參觀順序都是需要講解員來引導的;講解員也是傳播者,遊客想要的信息多都是通過講解員的講解來獲取的;講解員更是形象大使,代表着全州縣、全州縣人民和各景點的形象,代表着全州縣和紅色文化精神的傳承。

講解員在進行發聲練習
曆者過也,史者事也。這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以長征精神鑄魂育人,是一次生動的黨史教育、一場心靈的精神洗禮、一堂行走的特殊黨課;是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教育的生動實踐;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學習“四史”重要指示精神的具體行動。在參觀學習的同時,深入了解中國共産黨黨史,利用新聞傳播學科專業優勢,溯源紅色新聞曆史,提升地方紅色文化傳播力。一處處革命舊址、一件件紅色文物、一個個感人故事,生動再現了紅軍将士血戰湘江,勇于勝利、勇于突破、勇于犧牲的動人情景。在新時代和平的今天,不忘曆史,緬懷先烈,傳承紅色精神是當代大學生不可懈怠的責任。作為新聞傳播專業學生,更應該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利用新聞傳播的專業優勢,提升紅色文化的傳播力,将一個個蕩氣回腸的曆史故事和烈士事迹傳播開來。(李貞燕、謝忻、盧千菊、唐陳香、藍鍵、黎華龍/文,謝忻、藍鍵、黎華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