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長征路,紅色全州行——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師生赴全州縣開展“重走長征路”紀實

2020/07/24 16:40  黎華龍 李貞燕  閱讀:

一、湘桂古道行

湘桂古道作為連接廣西和湖南的一條重要古商道,既擁有着悠久的曆史淵源,又承載着沉重的曆史重量。兩千多年前,湘桂古道溝通着古代中國與國外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86年前,紅軍長征經過此地,一場慘烈的湘江戰役讓無數革命烈士血染古道,先輩們以生命和鮮血鋪就通往勝利的坦途。湘桂古道不僅連通着不同地域之間的商貿來往,而且有着更令人動容的,一曲悲壯的英雄史詩。

 

紅軍長征湘江戰役湘桂古道全州段

 

為了緬懷和感受中央紅軍長征時經過湘江古道時的艱難與無畏,2020720日,澳门太阳集团9728网站“發現美–傳播美”暑期社會實踐隊來到湘桂古道,沿着先烈足迹,在曾經灑下紅軍戰士鮮血的石子路上,開始了近兩個小時的徒步體驗,最後來到曾經的湘江戰役的戰場——古嶺頭村,感受當時的曆史厚度。山路坎坷崎岖,僅容一人行走,“隻有親自走一趟,我們才能真正體會紅軍當時長征的艱辛。”覃哲老師在徒步過程中感慨地說到。

蜿蜒崎岖的湘桂古道

 

隊伍不斷前行,道路兩旁種滿了李子樹,曾經紅軍行軍的痕迹早已消失殆盡,但蜿蜒在山野間的羊腸小道,仍然訴說着行軍路程的艱難和漫長。翻越過一座大山,山腳下流淌着清澈的泉水。黨的三大紀律有“不拿群衆一針一線”的要求,為了不打擾周圍村民,紅軍選擇在離村莊較遠的溪流旁邊紮營。

來到古嶺頭村,講解員為實踐隊的師生們講述了發生在這裡的一場悲壯的紅軍阻擊戰——古嶺頭戰役,這是一場以前未載入史冊的戰鬥,當時的紅六師第十八團奉紅三軍團首長的命令,接過紅五師擔任後衛掩護的重任,在古嶺頭村附近的燒天嶺同桂軍進行了一場慘烈的阻擊戰。由于敵我力量懸殊,在桂軍的包圍封鎖下,紅十八團奮力抗擊,但由于桂軍攻勢猛烈,紅十八團終究不敵,全體英勇犧牲在敵人的炮火之中。

 

講解員為師生們講解在湘桂古道發生的故事

 

二、闆塘紅軍烈士陵

  15時許,隊伍一行到達位于全州縣兩河鄉闆塘紅軍烈士陵園,在此安葬的是當年因傷病與大部隊失散而不幸慘遭殺害的紅軍戰士。19341130日,紅三軍團紅五、六師接軍委電令,從新圩撤退,紅六師十九團擔任後衛掩護任務。30日下午,在桂軍第二十四師的猛烈攻擊下,防線被突破,從陳家背撤退時被分割成數段,大部在全州境内被打散,團部在兩河古嶺頭被桂軍圍困,激戰突圍後僅剩200餘人達到青龍山地域,近2000名紅軍指戰員在此區域壯烈犧牲。據當地百姓回憶,有約100餘人的傷病失散紅軍為躲避敵軍搜剿,隐蔽在了闆塘村一個叫“耳木洞”山洞裡,後不幸被敵軍發現,紅軍烈士們先是被敵人圍困三天三夜,斷水斷糧,最後兇殘的敵人将濃煙灌入山洞,堅守在洞内的紅軍戰士全部壯烈犧牲。

老紅軍戰士肖春發之墓

 

  闆塘村裡有一名失散的老紅軍戰士肖春發, 1934年紅軍長征時,他在戰鬥中負重傷後被當地群衆救治,後在此地結婚定居。解放後村裡分配給肖春發房子和田地,并推薦他擔任當地的生産隊長,他時常給子女們和村民講述耳木洞紅軍烈士的故事。1974年肖春發回到老家江西于都縣居住,晚年時常思念自己的戰友,在去世前,他留下遺願希望埋葬于全州陪伴和守護自己的戰友們。經過全州縣政府和紅二代、紅三代努力,于2019年肖春發的骨灰終于被接回闆塘村,安葬在了闆塘紅軍烈士陵園之中。唐興書記在講解員講述後,動情地說:陵墓有集中的,也有分散的。紅軍戰士肖春發和他的戰友的安葬就是對他們的尊重和緻敬,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批示精神的具體落實。

師生吊唁紅軍英烈

 

三、鳳凰嘴渡口舊址

  鳳凰嘴渡口舊址是當年湘江戰役中紅軍搶渡湘江的四大渡口之一。湘江戰役是紅軍長征中最悲壯、最慘烈的一戰,這場戰役一共持續了七天,湘江戰役之後,紅軍隊伍從最初的8.6萬多人銳減到3萬多人。1934121日,屏山渡口、大坪渡口、界首渡口相繼失守後,鳳凰嘴成為了湘江以東紅軍各部搶渡湘江的最後一個渡口。

鳳凰嘴渡口舊址

 

實踐隊來到鳳凰嘴渡口,放眼望去,鳳凰嘴渡口的位置距離江對岸有一百多米,現在當地老百姓渡江使用的是渡船,不到4分鐘就可以到達江的對岸。但在當時,為了渡過這短短的一百多米,紅軍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渡江時,紅軍頭頂是敵軍飛機的轟炸,身後是桂軍的機關槍掃射,傷亡慘重。渡過湘江之後,紅軍擺脫了國民黨的圍追堵截,保存了中國革命的領導機關和主要力量。在渡江戰鬥中,紅軍戰士們的遺體有的被江水沖走,有的堆積在湘江兩岸,鮮血染紅了湘江,當時靠湘江捕魚為生的村民用了三天三夜,将紅軍的遺體掩埋在離渡口不遠處的淺灘邊。湘江戰役之後,當地老百姓就留下了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的誓言,以示對紅軍英烈們的懷念。

紅軍長征湘江戰役渡江舊址

 

  紅軍長征翻越了十八座山脈,度過了二十四條河流,無數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鮮血诠釋着長征精神。雖然這段曆史已離我們遠去,但長征精神卻從未過時,并且随着時代發展又被賦予了新的内涵。正是依靠這樣的精神,我們的社會發展才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先烈回眸應笑慰,擎旗自有後來人。身為新時代的繼承者,我們應肩負起曆史重任,載着先輩們的期盼,繼續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朝着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标奮勇前進,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文/黎華龍、李貞燕;圖/藍鍵、黎華龍、謝忻)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