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紹根]列甯及列甯主義在華傳播新考

2020/04/15 18:29    閱讀:

 列甯及列甯主義在華傳播新考

 

                       

 

【内容摘要】據最新書報史料表明:191756日,天津《大公報》已經報道了“黎裡尼”(列甯)回到準備俄國參加十月革命活動的事迹。這是目前國内中文媒體首次提及“列甯”名字及其革命活動。5月17日,《大公報》已經準确地使用了流傳至今的“列甯”譯名。“列甯主義”于191911月18日被北京《晨報》所采用的。當時雖是貶義,但是同年12月,上海《東方雜志》闡釋了正面意義的“列甯主義”。這比蘇聯使用正面意義的“列甯主義”時間還早。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不僅緬懷馬克思的偉大曆史功績,高度評價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社會的巨大影響,而且充分肯定了列甯在發展馬克思主義上的曆史貢獻,“列甯領導的十月革命取得勝利,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現實,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格局”但是,當今社會存在這樣一種思潮,它雖然承認馬克思主義仍是當今中國共産黨的思想基礎,卻竭力割裂列甯主義與當今中國共産黨的内在聯系。有研究者則明确指出,研究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不可忽視列甯主義,不能因為蘇聯的解體而疏遠列甯主義,切斷中國共産黨以及新中國發展至今的曆史脈絡。2020年正值列甯誕辰150周年,緬懷偉大革命導師列甯曆史貢獻,最好的紀念就是繼承其思想曆史遺産,加強列甯及列甯主義研究,從源頭上搞清楚列甯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過程。

一、“列甯”在中國最早出現時間及譯名确立

有研究者認為:第一個了解到俄國有無産階級政黨組織、知道列甯的中國人是孫中山。1896 930日至18977 2日,孫中山倫敦蒙難。據《孫中山先生演說集》記載:“我從前在英國的時候,有一次在圖書館内看書,遇到幾個俄國人,交談之後,知道彼此都是革命同志。”宋慶齡撰文證實:“他知道馬克思和恩格斯,他也聽說了關于列甯和俄國工人革命運動的消息。”

201910月出版《列甯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史料長篇》記載:1917519日,上海《民國日報》和北京的《晨鐘報》同時出現了“列甯”的名字。上海《民國日報》刊登《最近俄國内部紛擾之傳聞》一文,文章提道:“尼哥拉斯烈銀一派,極端反對戰争,主張超革命主義”,“烈銀一派回國,偶然惹起社會黨内讧,延而至此發生紛擾”。“尼哥拉斯烈銀”和“烈銀”即列甯。上海《民國日報》的這篇報道,被俄國學者亞曆山大・潘佐夫指認為“中國第一次提到了列甯的名字”;并且主張:中國期刊上使用“列甯”譯名的最早記錄出現在《新青年》第三卷第四号。191761日,《新青年》第三卷第四号刊登《社會黨與媾和運動》,其中提道:“急進社會黨首領列甯氏,新自瑞士歸來,糾合同志,鼓吹媾和甚力。”(康文龍,2019:序2)但是,據筆者詳細查閱書報資料後研究認為上述論斷并不準确。中國報刊不僅提到列甯的名字的時間更早,而且直接使用“列甯”譯名的記錄也更早。

早在191756日,天津《大公報》第3版以《和平與戰争之交鬥》為題并以編者按的形式報道說:“俄社會黨員黎裡尼氏反對戰事,陸軍及政界中人均不滿意其舉動。然俄國現為自由國,不能以強迫遏抑其政治,且其運動亦毫無果。軍政代表會議現已決定組織一更有責任之社會黨機關,以抵制黎裡尼氏及其同黨。按:聞黎裡尼氏系社會民主黨中之馬克齊麻派首領,為俄國老政治犯,近以德政府之輔助始能複回俄,德政府且許以乘作(坐)專車經過德國雲”。對照列甯這一時期的活動軌迹和政治主張及文中按語解讀,可知文中的“黎裡尼氏”即“列甯”。這是筆者查閱到國内中文媒體首次提及“列甯”名字及其革命活動。56日後天津《大公報》的新聞報道多次提到列甯的名字,如510日,《大公報》第3版消息《俄德內部之情報》,四次提到了“黎裡尼氏”(列甯)。511日,《大公報》第3版轉譯了上海英文《字林西報》的報道《俄國備戰之決心》也兩次提到了“黎裡尼氏”(列甯)。這不僅說明中國的中英文報刊關注到了列甯及黨派活動,而且中國的南北媒體均注視着俄國革命的進展

517日,《大公報》第2版刊載的《俄國社會黨内哄之真相》一文已準确地使用了流傳至今的“列甯”譯名,“普列哈諾夫氏與法國社會黨意見相同,主張最後之勝利,欲破壞不兼并主義,乃經由德國歸來之列甯一派則反對其說,主張立行中止戰争。”

1917117日,十月革命爆發,推翻了俄國臨時政府,建立蘇維埃政權。118日,上海《時事新報》就用“俄京電”報道了十月革命前夜起義準備的緊張氣氛。119日,該報報道了十月革命起義準備情況。同日《民國日報》用“俄京電”報道了6日克倫斯基的國會演講。1110日,《民國日報》以《突如其來之俄國大政變》為題報道十月革命勝利消息。同日《申報》《時事新報》《中華新報》《時報》《晨鐘報》《順天時報》等均報道了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11日,天津《益世報》以《俄京大革命之現狀》《俄國軍工代表照會停戰》為題,報道了“俄國克倫斯基政府已被激進黨政府推倒”消息。1112日《漢口新聞報》、13日《大漢報》、16日《盛京時報》、17日長沙《大公報》等都刊登了十月革命勝利消息。

當時由于各個報刊翻譯的原因,列甯譯名繁多,如“烈銀”“李甯”“李年”“裡林”“雷甯”“雷林”“裡甯”“黎林”“烈甯”“冽甯”“蘭甯”“藍丁”“藍甯”等。1918年,“列甯”譯名得到了沿用。如北京《晨鐘報》的《俄列甯政府譴責駐外領事》(510日)。《列甯政府與協約國關系》(625日)等。821日,蔡和森在給毛澤東的信中寫到:“近來俄之列甯頗能行之,弟願則效之,雖于兄意未有當,亦聊以通其狂感耳。”1015日,李大钊在《新青年》發表《Bolshevism的勝利》一文中,贊揚“Bolshevism的勝利”是“列甯”的偉大功績,“毋甯說是列甯(Lenine)……的功業。”

1919年,“列甯”譯名在新聞報道中的使用逐漸增多。19208月,著名報人邵飄萍出版著作《新俄國之研究》,設立專章“第二十三章列甯評傳”。1920117日,中國共産黨上海早期組織創辦《共産黨》月刊。這是中國第一個純粹以宣傳馬克思列甯主義為内容的理論性刊物,主要宣傳列甯的建黨學說和有關共産黨的基礎知識,介紹俄國十月革命經驗。創刊号刊登《列甯的著作一覽表》共19種,這是列甯重要著作第一次在中國被集中介紹。此後,“列甯”譯名固定下來,沿用至今。 

二、正面意義的“列甯主義”在中國确立時間比蘇聯早

著名學者、馬克思主義學家高放先生有研究指出:“列甯主義”一詞最初是在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二大上由黨内少數派即孟什維克派首領馬爾托夫最早使用, ……是作為貶義詞用以指責列甯。一直到1923 年列甯病危之際該詞才發生變化。1923 1 3 日,俄共(布)第一次使用了“列甯主義”這個術語。3月,加米涅夫在《真理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對列甯主義的修正》的文章,反駁奧新斯基的文章,有研究者認為:這是我們見到的最早從正面意義上使用“列甯主義”一詞的文章。

但是,五四時期的中國報刊,已經有了“列甯主義”一詞。19191118日,北京《晨報》刊登消息《空想的改革政府主義 捷克大統領批評列甯主義》,這是筆者迄今查閱的中文報刊中最早出現“列甯主義”的文章。文章正文中并沒有出現“列甯主義”,且明顯帶有貶義含義。12月,《東方雜志》在《猶太人之天下》一文闡釋了列甯主義,“所謂李甯主義者,大緻謂:生而為人,皆有應當勞動之義務,自己從事于勞動者,即無生活之權利。”(善齋,1919b)這裡的“李甯主義”即為列甯主義,可以看出中國比俄國更早在正面意義上使用“列甯主義”一詞。1920826日,《大公報》刊文《俄國過激派之真相》指出:“列甯主義,共産主義也。此非産業發達極盛斷不克實現。”1922104日,《大公報》記載:“将來社會革命,且将取列甯主義,而反對吾人今日所倡之主義矣。”

1924121日,列甯逝世後,蘇共中央訃告使用了“列甯主義”。中國各地也舉行了隆重的悼念活動。122日,中國共産黨機關報《向導》發表《悼列甯》一文,高度評價列甯是“為人民奮鬥的共産黨的創始者、中興馬克思主義之唯一思想家”。當時上海和北京媒體在刊登的《加拉罕緻列甯遙祭會書》中均使用了“列甯主義”。29日上午,廣州國民黨召開大會,俄國駐廣州代表鮑羅廷追述了列甯的生平事迹,高呼“列甯主義萬歲!”

19244月,斯大林在《論列甯主義基礎》中論述了列甯主義概念,“是帝國主義和無産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确切些說,列甯主義一般是無産階級革命時代的理論和策略,特别是無産階級專政的理論和策略。”19254月,在紀念列甯逝世一周年之際,瞿秋白在《新青年》季刊發表了譯《論列甯主義概論》,部分翻譯斯大林著作《論列甯主義基礎》中的《列甯主義概述》部分,成為第一篇中文對列甯主義全面系統的闡釋文章。自此,列甯主義在中國開始了系統傳播。

 


【作者簡介】

    鄧紹根,江西省贛州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新聞史學會秘書長、馬工程教材《中國新聞傳播史》課題組專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中國70年新聞傳播史研究》首席專家、《新聞春秋》執行主編,主持國家及省部級課題10項,參與重大課題3項;先後在《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現代傳播》《新聞大學》等發表論文100餘篇;學術論文榮獲“廣東省哲學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類一等獎”;參與的教改項目先後獲得“廣東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和“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著作《中國新聞學的筚路藍縷: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獲得“第七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青年獎”。


 

 

 




關閉